站内搜索:
广州全力推进治水民生工程:“臭水沟”变“生态河涌历史长廊”、濒临消失万亩果园发展成国家湿地公园……
日期:[2019-09-23]  版次:[A06]   版名:[致敬70载逐梦新时代]   字体:【
■荔枝湾涌“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西关风情因为治水得力又展现在市民眼前。

■“绿心”海珠湿地公园成了人们休闲的理想去处。

■东濠涌水更清了,市民也更喜欢亲近它。(资料图) 新快报记者 宁彪/摄

在描述广州的生态变迁中,几乎没有什么比治水更加生动的了。

因为,在广州,一汪珠水穿城过,几百河涌织城中。她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因此,我们把治水的努力,作为生态广州的主线进行描述,旁涉其余。

曾几何时,城内多条河涌因种种原因,失去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所幸的是,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迎难而上,广州实现了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美丽嬗变,蓝天绿水回来了,延续着老广州碧水盈盈的美好记忆。

在众多的案例中,有几处颇为典型:曾经的“臭水沟”东濠涌蜕变为“生态河涌历史长廊”;荔枝湾涌揭盖复涌,河上泛起龙舟;车陂涌“一水同舟,守望相助”,民间河长搭建公益平台全民治水;海珠湿地公园从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

广州越来越好的水域生态坏境,描绘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幅幅美丽的治水画卷。

■采写:新快报记者 蒋翰林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东濠涌

这条仅存的护城河,诉说广州治水的衰与荣

“以前,一场大雨就能让东濠涌浑浊发臭,家家窗户紧闭。现在整治得好,我常带孙子来玩水,和我童年时一样。”汪阿姨带着孙子在亲水平台乘凉,用她的话说,东濠涌承载着她“66年大半辈子的回忆”。“没想到他们这一代,还能重回河边玩水。”

作为广州仅存的护城河,东濠涌见证着广州治水的失与得、衰与荣。北起麓湖,南接珠江,明清时期的东濠涌沿岸繁华,演绎着广州旧时水域风貌。然而曾经的河水垃圾漂浮、黑臭油腻,让人无法想象她当年的秀美,无力地提醒着人们广州也曾有一条碧绿的护城河环绕。水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刺激着这座岭南水乡的敏感神经,东濠涌旷日持久的治水之战打响了。

对东濠涌的大规模整治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后,修建麓湖水库、实施“东濠涌整治五年计划”、调水补水工程、东濠涌泵站防潮截污……全面整治使这条往日的护城河重新以清新的姿态流淌。据悉,近年广州实施了调水补水和水质净化的配套治水措施持续维护东濠涌,水净化厂每天从珠江调水补水10万吨,数亿元的综合治理后的东濠涌水又见清澈,成为广州水环境治理的“样板”和“一流的生态河涌历史长廊”。

据悉,2018年东濠涌水质5个月均为II类标准,位居全市前列。

“整条东濠涌有12座桥,我要带孙子都去走走看看,去沿河看鱼群看鸟,还有广九火车站旧址、鲁迅故居……”汪阿姨说。

荔枝湾涌

“治的不只是水,还有失而复得的西关文化名片”

“复涌首航那天早上,两岸全是人,三艘古色古香的小船从文塔码头驶出来,市委领导站在船头和大家一起检阅整治效果。”唐伯回忆起荔枝湾涌十年前复涌首航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在泮塘住了60多年,荔枝湾涌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唐伯说,几年前走在河边都要捂住鼻子,后来大部分涌段被水泥覆盖,真正意义上的荔枝湾涌只剩由荔湾湖分园内至珠江的200多米涌段。“这几年截污整治、揭盖复涌,你看现在多美,清澈见底,谁也没想到。”

“广四十里,柔五十里”,旧时的荔枝湾涌故道有小秦淮之称。荔枝湾涌附近就是广州老城区,特色的广式美食、广府文化曾令人向往。然而随着工业区的建立和人口的聚集,曾经的西关水乡被河涌上的污垢和臭气围绕。所幸的是,“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西关风情因为治水得力又展现在市民眼前:荔枝湾石碑前合影的游客络绎不绝,荔枝湾涌成了来广州不可不去的景点;坐上小船随着流水泛舟而下,左岸沿街的传统小吃钵仔糕、龙须糖、斋烧鹅让人垂涎,右岸是人丁兴旺的文曲星塔,每到高考前夕考生和家长蜂拥而来,为孩子祈求高分。还有一年一度的水上花市、龙舟巡河,绚烂的花灯和清澈的河水映照着街坊们的喜悦。

“治水治好的不只是水,还有失而复得的荔枝湾西关文化名片。”唐伯感叹地说。

广州治水大事记

1996年

广州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计划》(1996年-2000年),次年大坦沙污水处理系统二期和猎德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启动,拉开了广州大规模治水序幕。

1998年

省委对广州提出了实现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的要求。次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对珠江和河涌开展整治。

2002年

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的整治目标,把珠江整治推向新阶段。

2003年

广州市政府组织召开“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动员大会;同年,以“水变清、岸变绿、恢复河涌自然特征”为目标,编制实施了河涌综合整治计划。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