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艺”在广府 一刀一笔 匠心独运 一器一物 情感长存(1)
日期:[2019-09-25]  版次:[A18]   版名:[数媒+]   字体:【
■艺术品修复师Suzette正在对破损的广彩瓷盘进行加固调整。


饱了便好了,为何要再生滚明火,只为口中半晌欢愉?能有庇护之所便好了,为何要在门脊屋梁上雕龙画凤,只为目中顺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寻求更精更美之物,成了现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又一形象诠释。因为,有了这些,生存才变成生活。

广府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历史上多族汇聚,形成了乐观包容、求真务实的文化。广府人对生活的追求,是出了名的精致。木头象牙上雕刻,竹子纱纸上扎作,针头瓷釉上画画;一器一物,匠心独运,承载着广府人对生活的态度,对美丽的追求。

广府木雕 今人呵护风采长存

麻石道,青砖墙,镬耳屋檐下,游龙戏凤绕栋樑。年幼的李旭滨走进镇郊附近的乡族宗祠,只觉得梁上木雕好看有趣,常问大人这是如何做成?他从没想过,多年以后,自己会在传世佛山木雕藏品最丰富精彩的地方工作。

李旭滨,佛山南海人,现任佛山市祖庙博物馆馆藏研究部副主任。作为广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岭南古建筑之一,佛山祖庙内, “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两塑”(灰塑、陶塑)等古建筑装饰盘旋于屋脊、墙头、梁架、屋檐、墙面、门板、隔扇、柱子、围栏、地面上,越发衬得祖庙肃穆庄严、精美绝伦。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几代祖庙文物工作者的用心保护下,这些刻录着祖庙历史岁月与艺术维度的古建筑构件或技艺器物早已成为了国家珍视的保护文物,妥善保存至今,风采依然。

佛山祖庙珍藏的佛山木雕藏品丰富精彩,此中尤为堪称珍品者当属“李元霸伏龙驹”贴金木雕神案,采以多层镂空高浮雕技艺,分上下两层展现主题人物故事;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宛若今天发烧青年的手办展。

李旭滨介绍,佛山是传统广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其本土诞生、流行的佛山木雕技艺在本质上与广府木雕可谓同气连枝,相辅相成地构成了广府地区木雕工艺的内容与影响力。

“传统木雕制作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很大。如今各地传统木雕工艺的生产,都共同面对着现代家居生活方式与年轻一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完全按照传统的制作样式和流程,未必能做到精准、及时对应社会需求;而艰难的生存局面往往又倒逼了工艺传承延续的任何可能。”李旭滨说,所幸当前国家正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到古代工艺之美,重新关注起广府木雕,并日渐形成传统审美潮流的回归与复兴。

寄情于物 修复师让老物件重生

在广州,艺术品修复师陈景茵(Suzette)赶巧新入了一批木雕,正带着徒弟们研究。“我们有自己的圈子,大家都会尽力去抢救有价值的老物。知道乡间有古建要面临拆除,立马花钱把这批木雕买下来。入手的木雕虽然不算珍贵,但如果放任不管,可能就会被当作废品处理掉。”

从小在广州老城区南华西街长大的Suzette对广府地区的传统美术工艺品颇具感情。“以前每年八月十五的灯会,街上都很热闹,有千角灯,彩扎兔子、杨桃和人物,它们有趣又好看。”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熏陶,Suzette自然而然地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继而又到欧洲进修两年学习修复。不久之前,她和朋友成立了一家名为“懿锝ARTEMOS”的公司,主营艺术品修复。“每次修复都是一次创造之旅,会让你充满成就感。你要思考该修复到哪种程度,如何操作,怎样才能还原它本来的样子,” Suzette说。

所谓艺术品修复,通常是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延长被自然力或人力损坏的艺术品寿命。现如今,80后Suzette已从事这项工作十多年了。新快报记者在她的工作室里,看到了用木架箍住的碎成一片一片的广彩瓷,用配置好的特殊试剂擦拭过后颜色便焕然一新的风景油画,以及刚做完除氧杀虫的大象形状木雕。Suzette称,有时候拿着不知年代的物品便会不自觉地想它的出身来历,想它的技法渊源,想它从前应该也是大户人家的高堂珍宝。经她之手,广府老祖先们的赏玩之物历经千年百年,又重新活了过来。

Suzette直言,做修复最重要的是善良,喜欢艺术品。“如果你没有一颗善待物件的心,在工作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采取急功近利的手法,比如清洁之时不惜用较强的腐蚀性溶剂,甚或以损害物件物理结构为代价去加固它……这样不但会损坏应该被呵护的修复对象,还影响它的延续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修复其实就是修复人和物件之间的感情和未来。”

据悉,目前修复师只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职业。Suzette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所认知的珍品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如果有人叫我帮忙修复快递单,我也会做。一些人们所珍视的东西,承载着感情的物件,虽然经济价值不大,但我也可以试图还原,帮助他们完成心愿。”

■策划:罗韵 黄海滨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制图:廖木兴 ■视频摄制:陈文峰 莫根源 实习生 范梓烨 ■通讯员:李霜银 吉兰兰 卢清柳 杨楚薇

■特别鸣谢: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