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永康:广东书法未见有出类拔萃者
日期:[2019-10-13]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麦华三,书法立轴 题识:一九六四年元旦麦华三书于广州美院。

■朱庸斋 1979年作 书法

■陈永康书法 释文:花氣袭人知聚暖,鹊声穿树起新晴。


“画家对书法不重视,疏于研究。”

无论是书法现状的话题还是书法与中国画关系的探讨,随着参与讨论的艺术家的增加,话题研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著名画家陈永康日前也接受收藏周刊专访,在谈及素描、书法、中国画三者关系时,他认为,“素描只在技法上有帮助,书法能提升画面格调。”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朱钊莹

“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

收藏周刊:您曾对书法的研习如何?

陈永康:我最初是先学画,后来逐渐感觉到书画同源,书法的行笔与中国画线条的运用关系密切,强烈感觉到书法对中国画的重要,尤其行书入画,行笔如枯藤,互相影响更大,所以到了三十岁开始对书法下苦功。那时候跟我们一起讨论书法的,包括梁君令、岑文涛等,他们当年书法是不错的。

收藏周刊:有没有跟哪位老师学习书法?

陈永康:他们是跟麦华三研书,我则跟陈子毅、周志毅学习。

收藏周刊:最初以什么书体入手?

陈永康:文征明的行书,因为我当时首要考虑的就是题画的问题,文征明的字尤为适合题画。然后自己再摸索朋友间的草书。岑文涛早期主要是麦华三,后来就学郭沫若以及日本的丰渡春海的书法,我们当时经常一起交流,所以耳濡目染,会受他们的一些影响。

收藏周刊:感觉周志毅前辈的书法跟赵少昂的有点相似?

陈永康:对,画与字都相似。都是取法草书,但他们主要是用山马笔写,也就是山马的毛制成的笔,笔触感硬朗,赵少昂笔下的枝干都很硬的,很大原因在于这种笔。

收藏周刊:因为笔而形成艺术特性的,我想起了陈白沙。

陈永康:对,他用茅龙笔,这种笔不是那么容易写,甚至是很难把握。它不但硬,还散,不容易写。

收藏周刊:您认为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有多大?

陈永康:赵之谦说:“画之功本于书,书不工难求画”。石鲁也说过: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然道理好说,得法不易,吾辈应正视之。书法作为线条艺术,把书法的线条融于中国画创作中,格调尤为不同。再者,如果视觉上写好了画,但题款书法堪忧,作品也大打折扣。

绘画中书法写不好,作品扣“三十分”

收藏周刊:如果一幅画,画面效果很不错,题款书法会占多少分?

陈永康:起码三十分。在我们学习的年代,陈子毅、周志毅等老师对书法要求都很严谨。而且要写好一张画,文学方面的诗词歌赋,同样有要求。他们可算是延续了民国末的那种文人书风。可惜,这种追求到今天基本断了。

收藏周刊:岭南画家中,有哪些书法您觉得不错的?

陈永康:高剑父的书法如同枯藤,与画结合尤为融洽。后来的杨善深书法也可圈可点,与画较为统一。江浙吴昌硕似乎是书法与绘画结合得很好,他的特点是篆书和绘画都是中锋用笔。虽然我画画受岭南派影响,但我也比较喜欢江浙海派的笔墨。把岭南画派的造型要求与江浙花鸟的笔墨相结合,例如任伯年、吴昌硕、唐云、朱屺瞻等。

文征明的字够秀气,董其昌的书法也很好

收藏周刊:潘天寿如何?

陈永康:也不错,但他的画风就锋芒毕露了些,笔墨够硬。

收藏周刊:古代书法与绘画均一流的画家有哪些?

陈永康:王铎的草书一流,文征明的字够秀气,董其昌的书法也很好。现代的沙孟海的书法,我也比较欣赏。

画家对书法也不重视,疏于研究

收藏周刊:当代的广东书法,您如何评价?

陈永康:广东的书法有几个层次梯队的人,但并未见有顶尖、出类拔萃者。现在广东的书法在全国比,很难突出。跟北方书法仍然有差距。画家对书法也不重视,疏于研究。书法与绘画都需要有几十年的积累才行,时间越长,功夫越深。

收藏周刊:麦华三、朱庸斋等在世时,在全国的位置如何?

陈永康:他们只能算广东的代表,放全国难有显赫的地位。

收藏周刊:容庚、商承祚的书法?

陈永康:他们是学者,主业在古文字研究上,书法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但他们的字都写得不错。不得不承认,他们作为大学者,名声在外,所以大家对他们的书法也尤为关注。可以说,他们是专于古文字的研究。

用线条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这就是中国画的功夫

收藏周刊:您在花鸟画创作上会有哪些心得?

陈永康:花鸟画中的空白最有学问,有笔墨处是有限的,无笔墨处是无限的,“计白当黑”,于无笔墨多用心思,可得玄妙。一幅画中的笔墨与空白,简称黑白可也,画中之黑白即宇宙之阴阳,水墨画能浓淡、干湿、黑白相间得体,则阴阳和顺,虽无色,但胜于色,中国画水墨为上。为达目的,作画须不择手段,不要盲目地跟着对象走,而是要跟着感觉走。作画贵在悟性,一幅画悟性既失,画面上便破绽百出。

收藏周刊:您以前画西画,后来改花鸟,您怎么看素描、书法与中国画三者的关系?

陈永康:素描有助于理解虚实、透视、构图。懂得了虚实,在中国画的浓淡墨上的控制,就有了分寸。正所谓画作必得兼备形神,再者,能见浓、淡、干、湿、疏、密、聚、散,可谓上品。

在概念上,要有意识把西方造型与中国画造型进行区分,西方造型是以面交接成线,面与面之间形成线,而中国画则以线代表面,也是这一点,构成了书法与中国画的核心关系——线条。比如飘逸的衣纹,是线条,极具韧性的树枝,也是线条,描画坚硬的石头,同样是线条,这是厚重的线条,如何通过线条,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这就是线条的功夫,也是中国画的魅力。

收藏周刊:以面代线这一点跟中国画的没骨法,是否也容易混淆?

陈永康:没骨法要求一笔形成多个面,用干湿浓淡一笔而成。

不少人画国画人物画,往往画成了素描

收藏周刊:近年对素描的介入影响了中国画发展的论调,越来越热烈。

陈永康:这个可能主要是人物画受影响,古代梁楷写意人物已经是一个高峰,线条的飘逸与精到,已经炉火纯青,但现在不少人画国画人物画,往往画成了素描,总免不了加点明暗。素描有助于中国画创作,但并不能照搬和挪用。

收藏周刊:因为我们看到,不管是南宋的梁楷,还是明代的徐渭,他们的笔墨没有素描,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曾经的高峰。

陈永康:他们就是笔墨太老辣,纯熟,一定程度上,素描只是在技法上有帮助,素描毕竟是写生,写形的,而中国画的最高要求是写意的,所以,在格调提高的角度,素描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简介

陈永康

1944年生于广州,广东顺德人。广州画院资深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