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慈善指数全国第二 为什么说是实至名归?(1)
日期:[2019-10-16]  版次:[A06]   版名:[Hi广州]   字体:【
■今年8月3日举行的母乳爱快闪活动。(资料图)新快报记者 王飞/摄

■公益界“男神”郑子殷。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摄

一直在行动的公益人说:“慈善成为广州性情中愈发重要的一环”

历史名城广州,穿越两千年时空,慈善文化源远流长。近代,广州建立的善堂、善院、善社数量居全国前列,商绅白纶生创办的爱育善堂连同龙潭牌坊,是广州公益史上不灭的灯火。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历来是广州人民的传统美德,已成为这一方水土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2015年以来,广州市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秉承“人人慈善为人人”理念,以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慈善城市”为主抓手运筹帷幄,运作“社会参与,人人共享”机制,城内善行善举俯拾皆是,中国城市慈善发展样本初见雏形。

政策搭台,民间发力。广州城里几代公益人,用行动擦亮善城广州的新名片。

2018年,每隔两年发布一次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经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广州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

善城广州,实至名归。

一枝独秀与满园春色

2016年《慈善法》公布后,广州锐意创新铺排一年,于次年开启创建慈善之城的计划。率先全国规划此宏伟蓝图的,是广州慈善公益事业的“带头大哥”——广州市慈善会。

论年龄、论资历、论实力,广州市慈善会都是当仁不让的全城公益领袖。

1994年4月,中国首家以“慈善”冠名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中华慈善总会成立,被视为中国现代慈善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件,两个月后,广州市慈善会也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正式登记成立的第一个以“扶贫济困,见难相助”为宗旨的市级公益慈善社会团体,在南粤大地一枝独秀。

“慈善为民”是广州市慈善会自诞生之日起从未改变的核心理念。

在位于西湖路的广州市慈善会办公室,谈及慈善会和广州公益话题,该会秘书长张伟如数家珍。他说,《慈善法》颁布后,广州先后出台18份政策文件力促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培育民间公益机构令其百花齐放,广州公益领域也因此春色满园。如果把广州公益生态群落比作江河,此后一年,其上已呈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

2017年3月16日,广州市慈善会顺势应时,发布《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动方案》,率先将慈善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

整合资源共享“集善地”

厚积薄发,广州公益事业在其后两年风生水起,潮涌浪腾。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广益联募平台横空出世,292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628个公益项目上线,累计募集善款4.08亿元、捐款人数29.28万人次;迎春花市慈善行、广府庙会之慈善庙会、公益慈善嘉年华、慈善项目大赛、开通慈善有轨专列……广府文化与慈善活动一体,每年吸引近1000万人次参与,日益彰显慈善的群众性;连续四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共筹集款物23.18亿元……

北京路慈善一条街、海珠湿地慈善公园、荔湾区金花街慈善社区等慈善广场、慈善公园、慈善街道、慈善社区……234个慈善活动基地,各类慈善标志建设举目可及。慈善为民、惠民项目已搭上互联网快车实现指尖公益:“珠珠大病救助”平台,联动爱心企业、医疗机构、公益组织,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爱心互助有效衔接。

全民公益,责任在肩。广州市慈善会建立和完善了全国首个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价体系和区域慈善指数体系,搭建全国慈善工作经验交流平台,推动首届中国善城大会落户广州。

“诚信是慈善公益事业的基础品质,公开透明是其生命线。”张伟说,广州市慈善会还率先全国成立第三方慈善组织社会专业监督机构——广州市慈善组织社会监督委员会,公布25份慈善监督报告,创新开展“慈善之城·尽善净行”行动,举办慈善“公众开放日”活动,引导慈善组织开门“晒账单”。

“慈善公益没有边界,可以延展至文化、体育、社区活动等等领域,慈善之城的愿景是人人慈善为人人。”张伟说,今年是“善城”计划实施第三年,绩效可见,但仍需各界努力推动更上层楼。

“跨界公益人”郑子殷

2008年,亲人一句“做好事要紧”让我奔赴汶川

在广州公益界声名赫赫的“男神”郑子殷,正是身体力行推动善城广州更上一层楼的中坚力量。他认为,广州是最有可能实现公益慈善“跨界整合”的城市,官方慈善机构、民间公益团体、基金会及政府之间的屏障正在快速消融,“我就是一个跨界公益人。”

2008年5月,汶川发生地震之后,身为律师的郑子殷正犹豫是否要到灾区当一名志愿者,亲人一句“做好事要紧”,让他心随行动,跟随8名心理学专家、33名心理救援志愿者、6名行政后勤志愿者以及12名媒体记者自发组成60人的队伍奔赴灾区。

至今,郑子殷仍深刻地记得,在飞机即将到达四川双流国际机场时,机长在空中通过广播用沙哑、几乎呜咽的声音代表全体机组人员向这个团队致谢,空姐们更饱含热泪鞠躬。

大地震救援结束后,郑子殷开始正视公益事业。他发现,自己作为专业人士,在公益领域,的确能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做什么?怎么做?郑子殷边行边思。

2009年开始,郑子殷开始承担一些大项目,包括2000多人的会务管理,参与组织策划执行“2010亚运童行”“全城义剪·碧心行动”等在广州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成为“红色行动·血液银行”“守护天使”行动发起人之一,为公益行动的有效运作制定章程,以法律护航公益。

郑子殷认为,广州开放的土壤,孕育了很多优秀公益项目,政府的支持和接纳,是这些“幼芽”成长的保障,他对广州慈善会接连出台的各种政策赞不绝口,“有政府扶持,是广州公益组织之幸。”

他最为专注的,是利用自己的专长——法学,为未成年人提供保护。2014年,郑子殷成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广州市海珠区君诺未成年人保护公益服务中心,他希望多方联动包括社工、心理、医疗、媒体等社会资源,以法律援助为支撑打造未成年人成长保护网。他和公益团队创立的“法治童行”反校园欺凌系列项目,正是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的资助项目。在政府的资助和管理下,进入广州市各区学校开讲。

如今,郑子殷更多地从事法律公益,一是儿童保护,二是做社会组织的法律咨询,以法律之重器护航公益。也因如此,他当选了广州市政协委员,为自己关注的领域建言献策,用专业实现公益理想。

“我身边也有许多并行者,大家一起探索公益‘跨界整合’,以广州的创新、包容、友善,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他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