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百年祠堂成乡风文化示范 百亩花海变网红打卡胜地
日期:[2019-10-17]  版次:[T16]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石头地村百年祠堂成为当地乡风文化示范点。

■石头地村花海盛放时吸引大量游客过来游玩。 (资料图)

■“漠阳江第一潭”亮化工程将云利村打造得美轮美奂。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南海助力云浮贫困山村换新颜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彩瓦青砖……在“云石之乡”(云浮市云城区)一隅,有着123年历史却依旧保存完好的陈氏祠堂,正在云卷云舒间,悄然发生着蝶变。离它约70公里外的千年红色古村云利村,也在红与绿的高配间,换上了新容颜。

2019年春节期间,在“云石之乡”云城区的安塘街,沉寂了500多年的石头地村,因“中国梦”造型的百亩格桑花海,成为闻名全国“网红”村,吸引超26万游客慕名而来。

“今不能吃苦 后必食贫”,在云浮云城区安塘街安塘石头地村小组,这9个金色大字,正在123岁的陈氏宗祠里闪闪发光。年轻的义务讲解员江姻潼告诉新快报记者,这是陈族先贤陈崇范留给族人的一笔财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 娟 胡珊霞 通讯员 南扶宣

■图片: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帮扶概况

亮眼成绩单 打造南海帮扶品牌

南海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打造 “党建引领、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美丽”的南海帮扶品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精准扶贫方面,南海财政投入7.049亿元,社会帮扶近1000万元,用于帮扶云浮市云城、云安、罗定共56个相对贫困村,其中1.2亿元用于绿化亮化美化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通过“党员+农户+产业”,集约土地超过2.7万亩,发展和壮大特色种养产业。共建工业园推动产业帮扶,为铸造产业发展引擎、助学助医、助推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贫困户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东西协作帮扶凉山北三县方面,南海财政投入1.943亿元、社会帮扶1500多万元,引入7间“龙头”企业,总投资近1亿元;南海企业接收北三县务工人员1814人。建成集中居住点和彝家新寨12个,安全住房1376间,惠及贫困户6072人。

●乡村振兴

喜迎20多万游客 贫困古村焕发生机

古色古香的祠堂、先贤教诲与事迹、家训壁画典故、变身新时代学习阵地的书塾、传播好家风新文明的后廊……这座建于光绪二十二年,静看风云变化百年的古老宗祠,已变身为乡村文化的新宝库。

天气好的时候,石头地村村民会在傍晚聚集在陈氏宗祠门前的礼仪广场上,唠嗑、跳舞或是做点运动。而这一幕,在以前是从来看不到的。安塘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伟兵告诉记者,扶贫队进村前,安塘村到处都是泥泞小路,村道上没有一盏路灯,务工的村民下了夜班只能打着电筒回家,遇上下雨天,常常有跌伤的危险。就连宗祠,被荒坡和杂草围绕,沦为村民堆放柴草农具的“公地”。

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全村主干道进行了基本道路硬底化和亮化,围绕祠堂周边进行清杂整治,并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礼仪广场”。目睹村容村貌的日新月异,村民踊跃投资投劳修葺祠堂。焕然一新的陈氏宗祠,百年前的壁画重见天日,新添陈氏家族家风家训、名人名事、家族公约等,灵活地植入了地方历史、村落文化、先烈故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祠堂后的“文化长廊”“好媳妇”荣誉墙等十分醒目,祠堂侧边的书塾也变身为图书室和学习室。“村民们文化生活丰富了,这里也成为当地‘乡风文化示范点’。”陈伟兵笑着说。

环境变美,村民的觉悟也越发高了。在镇、村里主推打造近200亩的花海时,超过一半的村民都免费让出了自家的田地。驻村的扶贫干部和村干部、党员等一起,不辞劳苦地奋战了近一周,打造出了惊艳的 “中国梦”造型,吸引了超过26万游客前来。

这一幕幕蝶变,与近年来南海区的帮扶支持密不可分。3年多来,南海的驻村扶贫工作人员紧密联系“村两委”,带动全村村民投入家乡建设中。泥水路变成了有太阳能路灯的水泥路,服务村民的靓丽文化综合楼拔地而起,光伏工程使村集体新增5万多元,在“网红村”的名头和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收入水涨船高……不少贫困家庭接连走出阴霾,过上了新生活。

“好开心咯,花卉世界好靓,好多人出出入入好热闹。”81岁的贫困户李伙泉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解决了家中危房之忧。而其唯一外嫁出去的女儿阿莲,回村参加外嫁女回家活动时,和他分享家乡的变化之美。

“看着村里一天天变好,我们心里也是乐滋滋的。”来自南海区教育局、现任驻村第一书记管彩轩告诉新快报记者,“未来,我们还将投入资金,建设一条新的村道,打破外来旅游大巴和运输大车进村的瓶颈,助力安塘村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

●党建引领

废弃水电厂变亲水公园 干群合力为家乡换新颜

“扶贫干部和我们村委干部带头下河去捞鹅卵石,和贫困户结对的八旬老党员也跟来捞,紧接着,贫困户就加入了,然后,全村有时间的村民都纷纷加入进来!”站在已经建成的亲水公园护栏旁,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云利村支部书记陈钊汉感慨万千。

有着1396年历史的云利村,云利醮会、炮会等民俗活动丰富。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二届云浮·云利外嫁女回娘家暨婚嫁歌传承文化节上,因故中断了40年的“哭嫁”习俗,也由外嫁女回娘家重新恢复演绎。

文化节的重新复苏繁荣,得力于云利村重大工程落成——“漠阳江第一潭”亮化工程(亲水公园)。这个投资近50万元的民心工程,凝聚了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心血汗水。“漠阳江第一潭”将“红色文化”“古色文化”和“绿色文化”这“三色”有机结合创新,将村中废弃小水电厂,拆除改造为一个占地2500平方米的亲水公园,历史悠久的美景焕发生机。

“人力、物力我都不太担心,就担心财力问题,但南海区十分给力,很快,20万元资金就到位了。”陈钊汉说。项目一上马,在外当设计师的村民陈威雄,就放下手头工作回村了,他驻扎村里两个月,为“漠阳江第一潭”做设计、出图纸并监督施工。赶工期间,便出现了开头那全村总动员,不计报酬加入集体建设中的感人一幕。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南海区住房城乡建设和水利局派驻第一书记李志毅联合村“两委”班子,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2017年-2018年,仅在集体项目建设这一项,南海区在云利村投入共计就超百万元,并通过大力发展种植麻竹笋、平菇扶贫产业和入股分红,贫困户逐年增收。经过对口帮扶,云利村累计有64户254人实现脱贫,脱贫率98%。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不到4000元,到2018年底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45.67元。

河道美了,乡村美了,家里美了,田园也美了,收入节节高的村民们,脸上时常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漫步在绿草如茵、河水清澈的云利村亲水走廊上,孩童自在嬉闹、老人怡然自得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村民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我们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也就喜从中来。” 陈钊汉郑重而又自信地说道。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