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用就业帮扶打破因毒致贫死循环
日期:[2019-10-17]  版次:[T30]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钟广联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养鸭养猪,通过劳动实现脱贫。

■社区戒毒人员在清远市佛冈县禁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翻阅有关禁毒的书籍。

■佛冈县水头镇石潭村的禁毒宣传长廊。禁毒宣传长廊下沉乡村,让更多村民了解禁毒知识。

清远各级禁毒部门贯彻落实省禁毒办部署,破解涉毒贫困户脱毒脱贫难题

“这次我绝对可以彻底戒掉了!”在清远市佛冈石角镇的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内,50岁的郑厚民(化名)一早就过来报到、尿检,“搞完这个我就回工地接着干活去”。他如今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搬运工人,虽说这是一份最苦最累的工作,但他的心里却满怀着感恩和希望。

就在一年半前,郑厚民还是一名对戒毒失去信心、被家人朋友放弃的“瘾君子”。经过当地社戒中心一年来的全方位帮扶,如今他彻底丢掉了以往整天赋闲在家的那份颓废,除了每天在工地打拼外,还在老家养殖蜜蜂,“我要靠自己双手赚钱,供女儿上大学!”

近年来,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广东省禁毒委高度重视,要求全省各级禁毒部门要将禁毒脱贫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将禁毒脱贫工作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为确保禁毒扶贫工作落地有声,抓铁留痕,广东省始终保持对毒品犯罪“零容忍”态度,严打涉毒犯罪、强化帮扶救助。

吸毒——致贫——戒毒——无业——复吸,这是很多涉毒贫困户都曾陷入过的死循环。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强制戒毒后顺利回归社会,清远市禁毒办贯彻落实省禁毒办的部署,结合精准扶贫,开展因毒致贫项目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地采取“禁毒+扶贫+民生”的精准禁毒脱贫措施。其中,就包括通过就业帮扶,让一个个因毒致贫的家庭通过劳动,打破死循环,重获新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彭程

■图片:新快报记者 林里

就业帮扶:从“瘾君子”到“快递小哥” 为脱贫奋力奔跑

大多数戒毒人员出所后,由于无一技之长,社会生存能力差,导致复吸率居高不下。针对因毒致贫难题,清远阳山县、镇两级禁毒部门坚持服务、管理、关爱并重,“一人一档一策”制订帮教计划,通过尿检谈话、家庭走访、心理疏导、就业帮扶、困难救助、社团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形式,积极组织戒毒(康复)人员就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今年以来,全县组织技能培训80场,参与培训人数达605人,就业安置807人,就业安置率为59.95%。

陈浩(化名)是阳山大崀镇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的1名戒毒人员。在戒毒所戒掉毒瘾后回到家中,却看不到一点希望。因为吸食毒品,早已散尽了家财,妻子、孩子也慢慢疏离了他。而由于有吸毒前科,出所后的他找工作更是常常四处碰壁,完全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得十分困难。

大崀镇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在得知他所面临的困境后,一边积极替他关注网上及县城街道的招聘信息,为他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一边积极为他联系企业,后经与某企业负责人协商,顺利安排陈浩到该企业工作,成为了一名“快递小哥”,解决了就业难题的同时,也让他回到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找回了尊严和生活的乐趣。

“上班能让我感到充实——既让我慢慢淡忘毒瘾和曾经被毒品束缚而带来的伤痛,又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改善生活。”如今的陈浩每天都奔波在路上,为自己和家人更好的明天而奋力奔跑。

创收帮扶:结合精准扶贫项目 在家门口实现劳动脱贫

在英德石灰铺镇美村的一条小河边上,钟广联(化名)用简单的木板圈出了一块空地,建成了一格简陋而实用的“养鸭场”。“家里脱贫就指着这群小家伙了。”钟广联指着河边的鸭群乐呵呵地说道。

今年44岁的钟广联在年轻时就很有志向,一个人去到广州学习拆装空调,成了一名空调维修师傅,收入还算过得去,很快也如愿地成家立室,生了两个女儿。然而,当他在朋友的诱导下染上毒品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但丢了工作,女儿也只能交给老家年过七旬的老母亲养着,靠低保金和亲友的支助拮据过日。

2017年被强戒出来后,钟广联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工作人员的帮扶下,终于洗心革面。由于被纳入精准扶贫,教育补助解决了其女儿的上学问题,钟广联得以一门心思搞产业。他利用政府的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来养鸭、养猪和种植五指毛桃、竹笋。一年多下来,钟广联养了六批共6000多只鸭子以及二十多头藏香猪,今年已出售5批共5000多只鸭子,每只能嬴利10-12块钱。2018年,钟广联家庭人均收入达到了1.1万多元,成功脱贫。如今,他正计划利用赚到的钱扩大养殖规模,向致富的道路迈进。

同属石灰铺镇的范友名(化名)是另一个通过劳动实现脱毒脱贫的典型。他是不幸的,由于缺乏技术,同时自己还患有胃病,家境十分贫困,而为了治病,他还轻信他人,误将毒品当成“治病药”,吸食了几次才后知后觉;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及时得到了社戒社康工作人员的帮助,现在的他有着强烈的拒毒意识,戒毒后表现良好。

在政府的帮助下,范友名将家门口的荒地都利用起来,种植了5亩甘蔗、4亩桑叶、3亩花生、2亩玉米,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看到他成功脱毒,妻子和大女儿也放心地外出打工赚钱,加上入股村里其它扶贫项目,每年还能为家里增加数千元的稳定收益,去年家庭人均收入已接近1万元。

事实上,除了帮助他们自主创收,近年来,英德市还组织定期、不定期用工需求较大的民营企业招聘符合条件的因毒致贫人员就业,组织因毒致贫人员到民营企业见习实习,接受就业创业指导,多管齐下助力因毒致贫人员及家庭早日脱贫。

注重宣传:创建村级禁毒示范点 成立乡村禁毒会

在帮扶的过程中,清远市的禁毒工作人员清楚地意识到宣传力量的重要性。“在山区农村,很多人因为没有接受过禁毒教育,对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缺乏认知,所以有的吸毒人员完全是因为‘上当受骗’而染上了毒瘾。”为了将禁毒宣传覆盖到每一条村、每一个角落,佛冈县创建村级禁毒宣传教育示范点,探索“无毒村”创建模式。

在佛冈县石角镇小潭村,一个高标准的禁毒教育基地于去年建成。该示范点配备了多个室内固定宣传阵地、毒品模型、禁毒教育书籍等,用于周边村民和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同时,村里还发挥村宣传栏等阵地作用,利用横额标语、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将宣传阵地下移到各村小组,广泛向村民普及禁毒工作。今年以来,这样的村级禁毒宣传教育示范点逐渐在全佛冈铺开,井岗、石潭等村都陆续完成无毒村示范点建设,大大强化了禁毒宣传效果。

在英德市,禁毒宣传工作同样进行得如火如荼。除了持续推进禁毒宣传“六进”全覆盖,英德市禁毒办还全力打造禁毒宣传精品项目。其中,以自然村为单位,依托村民理事会,召开1000场以上禁毒村民会议,组织十万名以上的家长参与“千场禁毒会,十万家庭共签名”进农村禁毒宣传活动,丰富农村基层禁毒宣传载体。截至今年9月底,英德已有650多个理事会成立了乡村禁毒会,扛起了农村禁毒宣传的大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