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你的微信朋友圈还有朋友吗?(1)
日期:[2019-10-24]  版次:[A24]   版名:[时尚花生]   字体:【

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人的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极限分别为10个、30个和60个,也就是说,一生中你真正的朋友不会超过10个……

听起来这数字虽然少,但这10个人,是会在你陷入困境时及时出现想方设法帮你、为你兜底的人。那30个,则是会不时联系的朋友,人生路上可能会渐行渐远,但一通电话、几条信息,知道彼此过得好也就够了。最后那60 个,就是关系虽淡但还能称之为是“朋友”的人,至于这10、30、60个开外的,基本上都可以归于“匆匆过客”类,无需浪费你的时间精力。

“你的微信朋友圈还有没有朋友”这个题目,主要是基于微信建立之初,强调的是“熟人社交”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微信对使用者的黏性越来越大,“熟人社交”的交互模式并没如愿走下去,反而越来越被“陌生人社交”取代,进而引发出各种使用者的困扰及不可预料的影响,导致了诸如虚伪、假面等各种内心投射,关闭朋友圈、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等“封闭”行为也随之衍生。

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发朋友圈丧失了兴趣,在强势的“陌生人社交模式”下不愿、不想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也属正常,那么被“陌生人社交模式”所“侵占”了的朋友圈里的那些人还能称为好友吗?这中间又投射出哪些心理上的问题?——正是我们本期想要试图探讨的话题。

不管是微信朋友圈还是现实朋友圈,其实我们往往有一些误区和误解,以为越热闹就拥有越多,而不联系、不互动就是失去,但事实上,我们或许应该将自己的角色适当抽离出来,客观面对并审视现实,那些显得像“朋友”的人,可能不一定是“朋友”;而一些能被称为是“朋友”的人,可能并不那么像“朋友”,朋友圈的“友谊”,喧嚣、浮夸、并不走心,如大浪淘沙,需经得起时间洗礼。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陈凤翔/图

1

从“熟人社交”到“陌生人社交”

任何开始时比较单纯美好的事物,都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变得复杂多样,微信朋友圈也没例外免俗——最初是基于朋友、熟人之间的即时交流工具,随着自然推演而逐渐成为黏性日益高强的工作通信工具,“熟人社交”模式早已向“陌生人社交”模式过渡转化,而一幕幕人际交流的肥皂剧,也正不断在微信朋友圈中上演……

如果将微信朋友圈比作一个活动屏幕,其中的内容,如一个人自编自导的人生连续剧,如果放在“熟人社交”的模式场景下,剧情或许会较为真实、真诚,但随着微信“陌生人社交”功能的日益强势,一个“分裂”的自我,便可能开始出现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当中,甚至与现实中的自我差距越来越大,成为一个相对割裂而单独的存在。

在朋友圈里看,微信上的小雅无疑是“事业成功女性”的代表,名牌服饰加身,谈起吃喝玩乐的路数如数家珍,整天出入各大星级酒店,一时可能飞去美国开会,一时又在迪拜购物,与各种成功人士拍照合影脸带微笑……然而事实上,她说:“我微信上的大多数人,其实都不能算是真正认识的人,大多是因工作缘故直接加了微信,甚至连面都没有见过,谈不上是‘朋友’。”

作为一名在大都市当中努力打拼事业的大龄女青年,她接受自己的普通和默默无闻,却依然在朋友圈里维护着自己的所谓“人设”,哪怕与真实状态下的自己表现出两种截然的状态,她说:“反正我微信朋友圈里所谓的‘朋友’,也不过是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的陌生人,我真有什么事情他们也不一定会施以援手,我也不一定向他们求助,大家不过是走个过场,彼此给些风光看看罢了。”

真正的“朋友”不在微信里,在现实中,这一点小雅看得十分清楚,只有现实中的朋友,才能见到小雅疲惫和略带颓废的一面,像那种坐街边麻辣烫小店一边吃一边认真P好一张在纽约拍的自拍图然后发到朋友圈并配上一句“心灵鸡汤”的行为,也只能存在于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对我来说确实带点那种‘割裂’的生活状态,属于‘报喜不报忧’的宗旨,只给人呈现好的一面,我想反正这些人一辈子可能不一定能见着面,就算见了面也不一定能走得更近,无所谓。”她若有所思地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