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粤剧粤曲:一张生动鲜活的广州文化面孔
日期:[2019-10-25]  版次:[A06]   版名:[千年商都 活力广州]   字体:【
■两名穿戏服的小演员慢慢推开八和会馆大门,踏着鼓点节奏表演经典粤剧《琼莲公主》选段,情景式带入让市民群众体验粤剧风采。

■荔湾区青少年宫的小演员在表演原创曲目《小小水袖展芳菲》。

粤剧博物馆多了不少年轻参观者,“现在唱粤剧的孩子都有粉丝了”

编者按

对于千年商都广州而言,老城之老,意味着文化积累之深之厚,因而自信。而于新时代,这块文化瑰宝如何发光,如何出彩,如何焕发活力,如何加强大湾区之间的纽带功能,如何成为中外交流的门户,进而步向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则是一个现实的命题和未来的目标。

命题无疑是庞大的,但其间总有些生动的迹象可供观察。为此,我们深入街巷,寻访名家,走读博物馆,体验网红打卡点。

我们惊喜地发现:唱粤剧的孩子也有粉丝了,许多热心人一直在为传承城市文化记忆打CALL,博物馆的开放为广州夜间经济带来了文化的温润……走在街头心生欢喜,你其实也是广州的文化大使。

一个注重市民生活感受的城市,正在通过政府与市民的共同行动,以文化为抓手,焕发出新活力。

■策划:冯树盛 张英姿

■设计:李涛

■本版采写: 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黄闻禹

■本版摄影: 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

銮舆堂大门慢慢打开,来自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传承基地小演员扮演的“生、旦、净、末、丑”踏着碎步而出,在门前进行粤剧行当展示。他们舞动“水袖”,展示“粤韵脸谱”,表演岭南传统武术,用动感快闪等现代方式演绎传统粤剧。

10月24日,“老城市、新活力”文艺展演系列活动在广州市荔湾区上演,在粤剧艺术博物馆、銮舆堂、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永庆坊等历史建筑和文化地标的快闪活动中,通过情景表演让市民群众感受这个城市的记忆。

“很多学校都推广粤剧

学粤剧成为一种时髦”

岭南文化瑰宝——粤剧,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被列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中国戏种。目前,广州已拥有约1300支粤曲私伙局,粤剧粤曲已成为广州城市一张生动鲜活的文化面孔。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粤剧艺术博物馆吸引了超过60万人次观众参观,最高单日接待量超1万人次。

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坦言,参观人流量增多对博物馆也是一个考验,博物馆的宣教人员、志愿者们每日穿梭在园林、展厅,向一批批观众讲述粤剧文化故事。“面对这么多观众,我们加大了讲解的场次,让观众能更清晰、详细地了解博物馆展出和呈现的故事内容。”马楠说。

令人欣喜的是,参观粤剧博物馆的受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以本地中老年人为主,大部分都是粤剧忠实粉丝。现在多了不少年轻人,一些高校研学团也会过来学习,还有一些中小学也会组织学生来参观。”作为博物馆馆长,马楠欣喜地见到粤剧受众正在趋向年轻化。

博物馆也通过开展一些针对性工作,希望通过互动和交流,让粤剧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粤剧艺术博物馆在建成之初,便设立了免费的少儿粤剧培训基地,每逢周四、周五的下午,“小红豆”们就来这里学习粤剧基本功、折子戏排演、表演艺术基本理论、剧目欣赏等。

“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到荔湾湖公园的粤剧小剧场听戏,听多了就有了兴趣。我喜欢粤剧里面说的故事,它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正能量。”读小学6年级的区芷唯告诉新快报记者。

同样读小学六年级的邓骏仕已多次在表演中担当主角。“我看到那些演员的腿功都很厉害,我也想跟他们一样,将来做一个粤剧老师,更好地传播粤剧。”

两年多以来,学习粤剧的学生从50名发展到200多人,学生们从零基础,到如今在广东省小梅花大赛、省少儿艺术花会、荔湾区“三元杯”大赛等活动中屡获殊荣。培训基地导师唐佩文说,他们坚持免费教小朋友,是希望培养更多对粤剧感兴趣的人。“一个小朋友的演出,父母亲戚都会来捧场,无形中在家庭、社区形成了一种氛围。要让大家都知道,粤剧文化的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只要坚持学下去,去品味,就能了解当中的精粹。”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经常到不同的地方宣传粤剧文化,她说,现在粤剧艺术已经走进广州青少年的生活当中。“很多学校都推广粤剧,现在学粤剧已经成为一种时髦。”

建设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要打造成国家级大项目

粤剧不仅是岭南文化的精粹,还是连接粤港澳之间的文化纽带。广州正在不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粤港澳粤剧文化的交流。

10月24日,在粤剧艺术博物馆牌坊广场上,举行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揭牌仪式。当天下午,“粤韵同声——粤港澳唱作竞演”总竞演活动也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举办,参赛的创作家来自粤港澳三地。

荔湾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一年来,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主阵地开展各类粤剧粤曲文化交流传承活动,举办了众多大型活动,来自粤港澳的多个团队在此开展惠民演出数十场。

荔湾区作为粤剧的发祥地,享有“曲艺之乡”美誉。为了做好粤剧文化传承,目前,荔湾区已制定“纲要”,着手建设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按照这个纲要,将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中心,涵盖八和会馆、銮舆堂等粤剧活动重要场所,打造总面积16公顷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区。

延伸阅读

厚重有粤剧

朝气有动漫

如果说粤剧是广州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代表着这座城市文化的厚重,那么作为新锐势力的动漫,则是这座城的活力注脚,代表着这座城的朝气。

今年9月6日,第16届中国动漫金龙奖颁奖大会在广州召开,当时票房突破47亿元、位列中国影史第二位、年度票房冠军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金龙奖最大赢家。

同时,大会还特别举办了致敬新中国动漫“70年70人”,金城、黄玉郎、金国平、李剑平、吴冠英等动漫界大咖集体接受致敬。由于金龙奖非凡的造星能力以及对原创作品的扶持力度,它更是被誉为动漫界“奥斯卡”、中国动漫“风向标”。

回顾16届金龙奖,都得从“中国动漫第一人”、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说起。2004年,他首创金龙奖,突破性地将“漫画”和“动画”组合在一起,并称“动漫”设奖。 “2006年国办出台《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到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动漫’这个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他说。

第一份中国漫画刊物《时事画报》,中国首家合资动画企业广州时代美术电影制片厂,第一部票房过亿元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些都在广州诞生。无论是动漫产业基础、动漫文化氛围,还是动漫人才、动漫作品数量与质量,广州都领全国之先。

基于广州动漫底蕴深、活力强、产业实力雄厚的特性,在广州“十三五”规划中,建设“动漫之都”已被纳入文化广州发展规划。

服务资讯

粤剧数字博物馆项目将上线

据了解,筹备了一年,粤剧数字博物馆项目即将上线。届时,通过手机就能观看珍贵粤剧服饰、头饰、乐器等的三维动画,全方位高精度查看文物各个角度的细节。

而且,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游客也能以全景漫游的方式,身临其境在线上参观博物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