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全国美展少有工业题材绘画作品
日期:[2019-10-27]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关山月 武钢工地 1958

■李毅峰 著名画家

翻捡旧时的工作日志, 发现了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去卢沉老师家的一段记录。

卢老师是我敬佩的人物画大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大胆地提出了中国水墨要向现代艺术借鉴,要多元化发展。这次在他家中谈画,主要是提及到了画家创作主题一定要重视个性化和自由地创作。

他举例说1964年创作《机车大夫》时,也正是面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如何表现工农兵生活的新课题之时。他说,国画表现工业题材有难度,要不失语言个性,还要把题材表现充分,体现出艺术创作在主题框架下的自由度。

我问他,那时反映国家建设的主题是画家创作的重要内容,而工业题材则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语言、形式上,都将是对传统中国画的一次革命,您是如何把握的。

他说,以这幅《机车大夫》论,在创作过程中,意识上要首先把自己转化为一名工人,再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抓捕工作中的细节,这样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

多么朴实的画论!由这幅《机车大夫》的创作,不由得感慨当下中国画表现的工业题材问题。

我在脑海中迅速地寻找建国后关于工业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包括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统计结果是,与其它题材的中国画相比,简直太少了。即使在这次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的600幅作品中,也只有28幅工业题材的作品。

岭南大家关山月,1956年第一个到武汉钢铁联合企业,深入生活采集素材,创作了《武钢工地》。1958年和1960年,他又分别创作了《武钢工地之一》和《钢都》,而且他还带队组织中南美专师生一起深入工地写生。

1958年在北京的石景山钢铁厂,画家关松房创作了《石钢晨早》,陶一清创作了《石钢一号高炉》。1960年,惠孝同、古一舟、周元亮还合作了《石钢的早晨》。

这一时期,上海、南京诸多名家都有表现钢铁建设的作品。

上海有林风眠的《轧钢》、陆抑非的《时间就是钢,钢就是力量》、汤义方的《遍地开花》、朱梅村的《抢修炉子快出钢》。南京有宋文治、亚明和吴俊发等合作的《为钢而战》、钱松嵒的《铁城秋晨》和《铁山钢城》、亚明的《钢铁捃拾集》等。

另外,其它相关工业题材的国画作品也不少:李硕卿的《移山填谷》、卢沉的《机车大夫》、张仁芝的《炉前》、赵华胜的《电缆工人攻尖端组画》、方增先的《石油工人》等等,还有反映国家工业实力的造船、与人民生活相关的纺织等题材的作品。

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画笔墨是以表现自然事物为主,人物和生活为辅,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山水和花鸟画一直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那么,画家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事物描绘,这里面既有中国文化中的自然观,又有中国画表现语言的独特性。

用书法的线条作为中国画的核心语言,保证“书画同源”的文化性前提是,书法用笔的自由度既定了描绘对象的自由度。也就是说,书法之线,不是几何之线。所以我们稍稍扫视一下中国画史,就不难发现,自然界的山川百卉是历代画家创作的主要对象,书法之线正是描绘它们最合适的选择。而以建筑为主体的界画,以及其他生活中带有人工痕迹的事物则极少涉及,这类题材的画作在古代绘画史中没有什么地位,画家也多被称为画匠。

工业题材的绘画亦然。不管是什么工业题材,像机器设备、建筑等具有现代工业特征的事物,都会成为画面的主体,而表现这些事物的形之线, 必然也非书法之线。

这对于中国画家而言,或不屑于画,或无能于表现,总之,不如山水花鸟来得得心应手。(原文有删节)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