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岭南书法急需研究推广
日期:[2019-10-27]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叶恭绰 行书 《节录高僧传》

■黎向群 著名书法评论家

千禧年以前,人们普遍对岭南书法及书家处于陌生的状态。当问及岭南书家时,只认识陈献章、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叶恭绰寥寥几位。

翻阅民国以来出版的中国书法史等的文献资料,这些典籍史书中仅收录有白玉蟾、陈献章、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数家。

沙孟海先生1930年写的《近三百年的书学》,于岭南书家就提到康有为,50年后,他写《中国书法史图录》分期概述,在整个中国书法史的概述中仍然只提到康有为一个岭南书家,他认为,康有为才是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真正有影响的岭南书家。另外,也只提到岭南两位印家:“南国锲家以东莞邓尔雅、鹤山易大厂最为老师。”

岭南偏于一隅,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气候、语言、饮食、习俗、交通、信息等原因,与中原、江左接触不多,以致文化传播与交流受到阻碍,加上书法文献资料和墨迹也都保存在地方,而传世的墨迹更不多见,中原、江左研究者很难目睹。相比之下,本土学者有浓厚的岭南人文情结,查阅资料、看墨迹相对容易。民国时期生活在苏州的祝嘉先生,祖籍海南文昌,他所著的《书学史》一书,就收录了岭南书家23人,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岭南书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创办《岭南文库》丛书,为本土的书法史学专家提供了研究岭南书法及书家的平台,陆续出版有《岭南书法史》《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岭南篆刻》等专著,系统梳理了岭南各个时期的书法发展特点以及挖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书印家。近二十年,广东高校及研究机构也关注岭南书家的研究,逐步改变了这种尴尬局面,让人们开始认识和了解岭南书法,使之成为中国书法史的组成部分。

尽管拥有上述成果,还有许多岭南书家埋在乡野,仍须本土的学者、理论家不断深入发掘,研究推广岭南书法。

岭南学者虽然经过几十年在通史和个案等领域研究上,作了不懈努力,但在近三百年的书法历史长河中,书法文化积淀深厚,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遗珠。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们搜集的文献资料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图书馆提供的地方志,墨迹图片也是由各地的博物馆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墨迹散落在民间,仍须学者及理论工作者,深入到民间去,不断发掘岭南书家书作,让他们重见天日,填补一个个空白。

在历史上像吴荣光这样既是书法大家,又是收藏大家的数不胜数。但现在岭南书法的研究者并不一定是收藏家,他们的研究资料依赖于图书和博物馆,往往许多书家拥有的一手资料有限,这样对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造成研究、收集与推介互相脱节。

我认为,第一,现在书学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应该提倡研究推广的理念,研究机构、高校要与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拍卖公司、收藏家结成联盟,共同推广岭南书法。第二,举办历代、断代的书法文献及作品展览,全面展示广东历代的书法,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岭南书法,推出更多的研究成果,推动岭南书法的发展。2003年,我有幸参与了广东政协、省文联等单位主办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这次展览,倾政府之力,广东专家参与,整合了省港台以及各地博物馆、私人的藏品,还出版了《广东历代书法图录》《广东历代书法精品集》系列书籍,先后在广东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召开学术研讨会,这次是广东目前最具规模的历代广东书法展览,在全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利用社会资源和民间社团,共同推进岭南书印学研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