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7口述史工程”的开展,对广东乃至全国都有开创性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口述史系统工程——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选展(二)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精彩亮相。此次展览名为“有温度的美术史——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选展(二)”,是对于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成果的一次汇报展示。此前,“987口述史”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进行过数次阶段性成果汇报展览。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表示,“‘987口述史工程’的开展,对广东乃至全国都有开创性意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通讯员 许珍
“重新定义每一个曾经为美院做过贡献的人”
“广州美术学院‘987口述史工程’”是广州美术学院2018年重点推进的口述史项目,是整个广东美术界口述史系统工程的首期项目,重点在于“抢救式”收集学院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口述史料。所谓“987”,是指90、80、70三个年龄段的美术界长者。工程以全院90、80、70三个年龄段的老教授、老专家及当事人作为访录对象,按访录对象年事高低和健康状况推进采录工作。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担任该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承担具体实施工作。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担任该工程策划和主持人。
“987口述史工程”作为广东美术界口述史的系统工程,是美术领域如此大规模从事口述史研究的首次尝试。谈及开展该工程的初衷,领导小组组长李劲堃院长表示:“我们以一个学院发展的视野重新定义每一个曾经为美院做过贡献的人,包括我们的后勤人员,都可以记入历史。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口说的历史,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值得我们去记录。这些都将成为广州美术学院将来的历史的记忆。”
据工程策划和主持人梁江介绍,按照规划,该工程从广州美术学院做起,拟采录对象170余位,未来还将逐步推展至全省各美术机构及各地市,拟采录对象多达300余位,口述史形成的工作成果将悉数列入国有文献档案资料目录。“‘987口述史工程’的开展,对广东乃至全国都有开创性意义。”梁江表示。
广州美院下一步需创造条件
加快“987口述史工程”采录进度
口述历史的精髓,也就是其最显著的作用——它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等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基于对于记录留存“活历史”时间上的迫切性,每一项口述史研究永远都是在同生命的时钟赛跑。
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启动至今,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据工程项目统筹——广美近现代美术研究所许珍老师介绍,在研究所人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该工程自2018年4月启动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已完成近50位老一代美术工作者的采录任务,并且进行了4次口述史工程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广美作为中国美术人才高地,广美老一辈美术工作者是广东美术发展重要的历史见证人,他们的口述影像实录作为生动的 “活历史”为美术研究留取了不可再生的宝贵信息,亦可从中窥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美术发展的历程。
目前,广东美术界70岁以上的长辈仍老骥伏枥继续奉献,而年事愈高则人数愈少,以口述史方式尽早尽快把他们的珍贵资料保留下来,已是广东美术十分急迫的事项。尽早尽快留存口述史料已是时不我待。今年6月10日,著名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汉仪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广州美院“987口述史工程”项目组曾于2018年8月、9月间两次采录李汉仪教授,共收录音视频资料200分钟,口述通稿3万余字,以影像实录的方式留下了李汉仪教授的人生经历与艺术心得,为广州美术学院及中国现当代雕塑研究留存了宝贵的第一手口述史料。
尽管“987口述史工程”自启动以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直紧锣密鼓地进行,但令人遗憾的是,诸如蚁美楷、劳力等数位名列口述史采录名单的美术界前辈,在此期间辞世,未能来得及留存他们的口述影像史料,留下了永远的缺憾。这也提醒广州美院下一步需创造条件,加快“987口述史工程”采录进度,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完善充实口述史采录数据库。
老艺术家心声:
将最好的画贡献给社会
此次参展艺术家共六位:梁器奇(90岁),胡国良(89岁),尹国良(88岁),曹崇恩(86岁),梁明诚(80岁),曹国昌(77岁)。作为口述史研究汇报展,展览系统梳理回顾了老艺术家们的从艺心得及艺术历程,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了解现有文字史料所未能捕捉的历史细节,近距离感受老一辈美术家的艺术人生。
和此前口述史系列汇报展一脉相承,展览专门开辟了“访谈文字摘录”板块,展示了口述史所采集海量史料中的吉光片羽,从中得以洞见艺术家鲜活的艺术人生。从这些访谈摘录构建的艺术世界中,我们会发现,尽管老艺术家们来自不同地域,人生经历、艺术经历不尽相同,但谈及艺术心得,却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一是艺术要出自内心,二是艺术需回馈社会。
梁器奇老师、胡国良老师是此次参展艺术家中最为年长的两位,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皆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胡国良老师在访谈中表示:“我觉得艺术要出自内心,画家应该考虑如何将美的东西呈现给观众看,这涉及到画家的艺术观念,也反映了画家本身的人格,反映了画家追求的是真善还是伪善。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应该有艺术良知,懂得自己应该拿什么作品给观众看。” 年已九旬的梁器奇老师谈及创作说:“我创作没有用过一张照片,一边画一边改。为什么不用照片呢?因为照片会限制你的所有想象,绝对不能用。关山月院长提出来的四写:写生、速写、默写、摹写。我现在用的都是默写。”
谈及艺术的功能,胡国良老师表示:“社会培养了我们,让我们有优越的条件成才、搞创作,我们应该如何回馈社会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最好的画作捐赠出来,无偿地贡献给社会。”“艺术家最好还是作品能留在世上,让人们能欣赏,让人们知道你的人品,知道你的追求。”胡国良老师最近这十来二十年的很多画,都捐给了广州档案馆,还有数百幅画作都捐给了地方政府。“每次展出都有很多人去看, 我觉得这样更有价值,比拿笔钱回家更有价值。这人啊,也就能活这么些时间,最多100岁,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所以我们要将我们认为最好的画贡献给社会。”
老一辈美术家的个人艺术经历浓缩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通过口述史的采集和记录,从梁器奇、胡国良等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后人不但得以了解他们的艺术历程,更能鲜活地感受到他们尊重艺术规律,认真敬业的艺术态度,从而真切体验到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这些过往的文字资料所不曾记取的鲜活的个人记忆和精神力量,恰恰是口述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