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每买一样东西,都要翻看书籍几百次”
日期:[2019-11-03]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张宗宪藏品

■清康熙 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

张宗宪 1927年生于上海,祖籍常州,著名收藏家。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场的主要推动者。

■杏林春燕图上的行楷御题诗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能做收藏家,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游走古董收藏界近八十年的张宗宪对收藏很谨慎

收藏周刊记者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位于丽思卡尔顿的一个贵宾室里,93岁的收藏家张宗宪先生依然打扮时髦,一顶米黄色配红色带的绅士帽,红蓝绿间配的条纹西装,透过一副金框深色镜片,依然能看到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那是锐利的眼睛。游走古董收藏界近八十年,叱咤拍场四十多年,久经风雨的他,依然幽默风趣,心态廓然,他说,“能做收藏家,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只要买到好的,一定会涨价”

收藏周刊:您曾说“只要东西好,贵了还能贵!”收藏家刘益谦则说“我买东西只买最贵的。”您强调的前提是“眼力”,刘益谦强调的是“财力”,以您几十年的收藏经验,您怎么看这二者的关系?

张宗宪:首先,他那句话不能这么说,怎样才算最贵?毕加索有的作品卖到几十亿美元,这个也买得起吗?只能说,好的东西,他现在有资格买。但有些作品,我觉得他也要考虑考虑,跟老婆商量商量,不过,可以这么说,他现在能买的东西是越来越少,原因是流出市场的好东西越来越少。

这个世界上,好藏品不多,只要是买到好的,即便这时候贵了,但以后一定会涨价的。

收藏周刊:这里涉及“眼力”与“财力”的问题。

张宗宪:(我的)眼力,是有遗传的。我祖父是雕刻艺术家(清代竹刻名家张楫如),我祖籍是常州,当地博物馆想收藏几件我祖父的作品,我将来会挑选几件捐赠过去。我的父亲在14岁便开始在古玩店当学徒,后来自己经营古董店,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在这样的环境生活,经常看到店里的古董买进卖出,也开始学了一点。我后来到香港,最多的时候是开了五家古董店,1968年,第一次去英国、法国,当时刚接触拍卖行,觉得不错,于是也开始学着从伦敦买了,到巴黎卖,从香港买了,到伦敦卖,一种交换的过程,果真是好的,自己藏起来,相对一般的就卖掉。

那时候藏品多,价钱便宜,也几乎没有看到有别的中国人到欧洲去买艺术品。慢慢,越来越多朋友委托我到外面举牌,以为拍场有一套独有的规则,什么时候举,什么时候停,要讲究策略。慢慢,越买越多,买得越多,委托我的人就越多,成了拍卖场的常客,他们都相信我。

“我自己有100万,不会想着买120万的东西”

收藏周刊:您会如何定位自己的藏品门类?

张宗宪:我的收藏还是以瓷器为本,其他杂项、近现代书画也收。

我曾经在苏州博物馆等地方办过景泰蓝藏品展、鼻烟壶特展、杂项展、瓷器展以及书画展,唯独还没有专门办过玉器的展览,我收藏的主要是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玉,现当代的玉器我不收。目前大概收了400件,预计明年会选出280件在佳士得办展,将来我也将委托佳士得上拍。

收藏周刊:眼力除了遗传,您还有其他秘诀吗?

张宗宪:我每买一样东西,都要翻看书籍几百次,还要问,要听,还要多看,最后是多买。但我是个有原则的人,别人买我的东西,要先给足钱,我买别人的东西,同样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不会拖欠拍卖行的钱。自己有100万元,不会想着买120万元的东西。所以,我们这种人,注定也不会大富大贵,做古董生意就是这样,“爱古不富,识古不穷”。爱古会上瘾,看一件买一件。识古的人,注定不会穷,因为他的眼力比别人好,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好东西。

“有些商人做假货都能做上几百亿的生意”

收藏周刊:现在要入行,首先要有财力?

张宗宪:第一是财力,但仅仅有财力也不够。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好东西。

收藏周刊:不少人把收藏入门的最好时机用时代来划分,包括马未都在内,他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人带路,到处都是宝贝,哈腰就能捡到”。但最近二十年,随着艺术市场的走热,“捡漏”的机会几乎消失了,现在的年轻人想入门,门槛已经不一样,您怎么看收藏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入门收藏,您会给哪些建议?

张宗宪:捡不到漏了,我刚开始做的时候,才几十人,现在全国估计有一两千万人靠这吃饭了。有些商人做假货都能做上几百亿元的生意。

如果我在一次拍卖中买到了一件好东西,那天晚上可能都无法睡,反复起来几十次。看啊,摸啊,闻啊。首先要痴迷才能买到好东西。

收藏周刊:行内有人把您跟收藏家马未都放一起比较,我前几天对马未都先生有过一次采访,当时他让我感到最为深刻的是,他说自己不收藏中国画。但您与他不同,无论书画还是瓷器,尽收囊中。您觉得他的解释如何?

张宗宪:马未都对家具方面比较熟,对瓷器则主要是懂理论,口才又好,在电视节目上受欢迎了,所以关注就大。他不收书画,是不懂书画。

收藏周刊:您在收藏过程里,有没有考虑类似艺术品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因素?

张宗宪:不会。喜欢什么就收什么,凭自己的能力、眼光、勇气,最后凭自己的财力去收藏。能做收藏家,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除非苏东坡活过来了,真假他说了算”

收藏周刊:您去年有关注过苏东坡那幅《木石图》吗?

张宗宪:我当时也有发表意见,我说那些人争论真假是多余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看得懂画(鉴定真假)。哪怕那个人看着作者画,单凭他一张嘴也不能证明真假,因为还有可能他自己仿了一张。除非苏东坡活过来了,真假他说了算。现在那些人讲真假,谁都不算。

收藏周刊:那幅画的成交结果,您怎么看?

张宗宪:古画我不是内行,我不发表。近代的画,我还知道一些行情,哪些画家,哪些作品的价格大致如何,我会有一个判断。超过清朝早期,乃至明朝、宋朝……说不上不喜欢,就是没关注过,也没学过。

收藏周刊:最近常玉那幅有关注吗?

张宗宪:那两笔我也会画。

收藏周刊:您会考虑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吗?

张宗宪:故宫(香港)博物院正式开放后,我会捐赠100件,上海博物馆我也会捐赠一批东西。希望能为国家,为人民,为故乡做点事。

收藏周刊:您现在还到拍场买东西吗?

张宗宪:我天天都在关注拍卖的东西,能买的,想买的还会买。以前也卖。

“希望上海博物馆接受藏品后能写上‘张宗宪捐赠’”

收藏周刊:2004年,一对清乾隆的铜胎鎏金掐丝珐琅火盆,一百多万美元的高价,那时候为什么会在掐丝珐琅价格还没起来的时候,愿意出如此高的价钱?

张宗宪:掐丝珐琅在过去只有宫廷有,老百姓是没有的。而且据我了解,完整的一对如此巨大的掐丝珐琅,全世界都还没发现,仅此一对。我知道在法国枫丹白露一个宫廷里,也有一对,但被上下切开了,上半部分被用作吊灯。这对掐丝珐琅我会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收藏周刊:目前跟上海博物馆方面的捐赠事项洽谈到什么阶段?

张宗宪:已经跟上海博物馆沟通过,前段时间跟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有过沟通,我希望到时候上海博物馆在接受藏品之后,能够写上“张宗宪捐赠”或者“张宗宪藏品陈列馆”等字样。一个人,不是为钱就是为名,最好就是名利双收(笑)。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