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代文人的“游园”雅集
日期:[2019-11-17]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韩非 游园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造园、游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情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交友方式。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优游于其中,不亦乐乎。不管是叠石,还是在营造园中的所有,哪怕是一草一木,都表现出了文人的理想和文人的讲究。在这个属于文人的理想和爱好中,有着一脉相传的历史传承,而代代相传的累积则成了一种文化传统。可是,游园在时代的发展也成了新的社会中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就是原来属于私家的领地变成了公共的场所,表现出了公共性的特点。因此,“游园”也成了一个特殊时代中的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见证,以及新社会中的一种特别的表现。所以,“游园”在古往今来的概念中就有着完全的不同的本质上的差异。

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游园”,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有很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几乎成了一个特别的题材。而在那些用绘画的方式记载某次游园的作品中,现实中的记载变成了历史的记录,传于后世,则成了一种像教材一样的范本,让后人了解和认识到“园”以及与之关联的文化上的意义。在这些作品中,往往是表现文人在私人园林中的各种爱好,包括书画的赏析,古董的把玩,以及品茗、弄琴、吟诗、博弈等等, 这些都和文人的生活和情趣有着紧密的关联。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游园”的状态与过去有所相同。在今天的游园的概念中,所谓的“游园” 可能与历史上的是全然不同。然而,游园在人们的知识系统中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就“游园”而言,人们所看到的都是赏心悦目,都是兴之所至的一种审美与休闲——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少长咸集。今天,却是游人如织。

古代表现“游园”的作品实际上是文人的一种雅集。而在具体的表现中,不管是“游园”,还是“雅集”,具体的内容和相关的情节都是其基本的构成,其中表现园林之胜则是必然的和基本的。而韩非的《游园》中表现出来的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也是另外一种意趣,这就是由过去文人所擅长的横卷的表达方式变成了当代的构图,其中画园不见园则成了一种碎片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于古人和今人的在视觉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或许这就是时代的变化,正如“游园”所发生的变化一样。在这种像游园一样的视觉图像的叠加中,《游园》所表现出的古代文人的情怀依然存在,但是,它与过去的传统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时代审美中的一种变化,也是一种顺应。在工笔的绘画形式所表现“游园”的这件作品中,人们可看到现在流行的工笔方式所表现的花花鸟鸟以及周围的所有一切,山石、花木、禽鸟、清供等园林中的一些基本的要素,在抽象的表现中构成了“园”的基本,又反映出了“游”的趣味。

当代工笔以及工笔花鸟的表现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历史的极限。韩非出其不意地表现出了新的方式,他用几何的分割构图所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新的表现,是今天所常见的数字化时代中的碎片化的视觉,所以,作品所表现的“游园”的情境,既不是传统,又不是想象——游园不见园。显然,这种新的时代方式改变了过去,但也表现出了一种时代的特色。在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新时代的工笔绘画的表现中,属于工笔花鸟的或属于工笔山水的种种,实际上已经到了一种山穷水尽的地步。韩非的努力正是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

韩非《游园》所表现出的这种可能性,正如许多画家所努力的那样,在一狭窄的独木桥上行走。为了生存,为了渡过,为了自己的艺术而做出种种努力,这就是工笔花鸟在当代的一种窘境。所以,韩非所表现的“游园”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只要努力去用脑思考,艺术中的问题在艺术的表现中都有可能出现一片新的天地。当然,这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当众人拥挤在独木桥上的时候,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不至于跌落到桥下,他都要使尽浑身的解数。因此,韩非的努力正让人们看到了在这座独木桥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