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书画家应以真迹、原拓本作为研习的经典
日期:[2019-11-17]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鲍俊 行书对联


■黎向群(著名书法评论家)

冼玉清(1894—1965)是广东著名的文献学家、收藏家和书画家。幼居澳门,尝执贽于新会学者陈子褒之门,专事经史,来穗掌记室于江孔殷太史府。先后执教于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并任图书馆、博物馆、文献馆主任,广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著有《冼玉清文集》等。

冼玉清1940年发表于《广东文物》的《广东之鉴藏家》一文,引言中云:“吾粤鉴藏之风,嘉道后始盛。大抵游宦京沪者,受彼都风雅之影响,始事蓄聚。吴氏筠清馆倡之于前,潘氏听颿楼、叶氏风满楼、孔氏岳雪楼继于后。留传著录,彰彰在人。以后激流扬波,此风益炽。”该文共收录了从明代至近代等50家,每家分小传及收藏剧迹二段。“均采录诸家记载,未敢凭空悬撰,其藏物不可考者略之,姓名序次,以年代为先后,故生卒年及室名别名均所注重。其闻见所不及者,姑略之以俟异日充补。”她还按藏品性质分为金石彝鼎、金石书画、琴砚石、鼻烟及烟壶、铜鼓、唐宋写经等七大类。

岭南偏于一隅,收藏的风气相对于中原、江左地区滞后。嘉道以降,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粤籍官员宦游京沪地区不断增多,受到这些地区风雅的影响,出现了像温汝遂、吴荣光、孔广陶、潘正亨、潘正炜、叶衍兰、鲍俊、李文田、梁九章、梁九图、张荫桓、何昆玉、何瑗 玉、梁于渭、康有为、辛耀文等一批收藏大家。于是乎,鉴藏之风开始在岭南地区盛行,以南海、顺德、番禺为中心,辐射岭南各地,形成了阵容强大的群体。

此文还引用了清代钱泳将收藏家分为好事、鉴赏、谋利三等次。一类“家多资力,贪财好胜,遇物收置,不过听声,此谓好事”。二类“若鉴赏则天资高明,多阅传录,或深得精意,每得一物,则终日晤对,虽声色之奉,不能或夺。”三类“至于谋利者或割裂真迹,或冒为赝品,俗不可医,适足为病耳。”一类属于附庸风雅的好事者,三类属于谋利者和伪造者,实不可取。

冼玉清所列广东上述50家,均属于二类别的“鉴赏”等次。以温汝遂兄弟、吴荣光、谢兰生、叶梦龙,孔广镛、孔广陶兄弟,潘正亨、潘正炜、潘仕成家族,梁九章、梁九图、叶衍兰、李文田、何昆玉、何瑗玉,梁于渭、康有为等为代表。现当代以容庚、商承祚、卢子枢、黄文宽、吴南生、欧初、王贵忱等人为代表,他们大多有著作传录和法帖,家族有传承脉络。

从收藏的历史来看,中国历代的书画作品浩瀚,清代以前,艺术精品都作为贡品供皇家鉴赏,一般文人学士是很难欣赏到这些精品的,许多书画精品依然在民间流传,因此,出现了一批官员、商贾、文人学者收藏大家,形成了庞大的收藏群体,广东的收藏家的特点是以“留传著录,彰彰在人”为宗旨,以保存、鉴赏、研习为目的,吴荣光的《辛丑消夏记》、《筠清馆帖》,潘正炜的《听颿楼书画记》、叶梦龙的《风满楼集帖》,孔广陶的《岳雪楼鉴真法帖》、《岳雪楼书画记》等都是这一时期他们自筹资金出版的著录留传,起到保存、鉴赏和传播的作用。清中以来,金石考据学兴盛,文人学者重视朴学和考据学以及字画碑帖收藏,做学问研究均以一手资料作为研究重要参考依据,书画家应以真迹、原拓本作为研习的经典。当今的学者,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走专业化之路,拥有书画家和收藏家双重身份的占比重不大,资料来源大都借助文博部门的图片和古籍文献资料,往往缺乏一手资料作学术支撑,研究成果原创性难以体现。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