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调查称超九成父母有育儿焦虑 孩子心理和情绪问题最受关注
日期:[2019-11-19]  版次:[A24]   版名:[新教育]   字体:【
■廖木兴/图

孩子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之一,使父母感到充实且幸福;但其成长教育,也给父母带来了一定的焦虑。11月15日,艾瑞咨询发布《2019成长焦虑白皮书》(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表现平均打77分,多数认为自己比较严格,对孩子心理及情绪管理焦虑度最高,其次才是学习及教育。

家长过度焦虑可能会将缓解情绪传染给孩子,那家长如何缓解焦虑?新快报记者采访校长、学者等,为家长支招。

■新快报记者 陈思陶

数据解读

超九成父母有育儿焦虑,孩子成绩排在第二位

孩子是当之无愧的“焦虑制造者”,报告指出,91.5%的父母对孩子成长各方面的问题感到焦虑,不太焦虑或完全不焦虑的父母占比分别为6.9%和1.6%。

但与传统想法有差别的是,父母最焦虑的问题不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心理及情绪管理问题,占比达92.6%;其次才是学习及教育方面的问题,占比达92.2%;第三是独立能力及生活习惯,占比达到90.8%。这种变化反映出,绝大多数父母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绪问题,这是教育的一种进步。

报告指出,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关注的问题不同。如在幼儿园前,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独立能力及生活习惯;升入幼儿园,则关注兴趣及技能培养;在小学阶段,学习及教育是重点;在初中阶段,由于青春期等因素,心理及情绪管理问题更受到关注;而在高中阶段,对孩子独立能力及生活习惯的关注度再次提升。

专家建议

学习及教育上避免“上下够不着”

钊妈的孩子正上六年级,她告诉记者:“我焦虑的是他明明可以学习成绩更好;错过了学习习惯培养期,纠正就比较困难,现在语数外都报了学习班,但效果也不好。”

对此,聚师教育课程顾问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努力学习且考试拿手;二是对学习漠不关心,不介意考试成绩差;第三种则是该家长遇到的情况,努力学习后分数仍不理想。第三种状态“上下够不着”,是家长和孩子都比较辛苦的情况,孩子还可能变得不安、讨厌学习、自我责难。

广州越秀区省一级小学班主任林老师强调,家长不要因为孩子考试失利而责骂他们。有学生曾表示“没考好家长会骂我,所以我特别害怕考试”,如果孩子产生考试恐惧心理,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难提升了。她建议家长和孩子表达清楚,一次考试分数不代表实力,不懂的地方学习清楚即可,并始终给予孩子支持。

心理及情绪管理是终身课题,家长可尽早科学引导

对于家长初中阶段重点关注的心理、情绪管理问题,香港浸会大学特别教授陈美龄分析,孩子此时容易出现“父母很烦人”“周围人不理解我”“这个社会不公平”等心理,将自身心理变化的原因归结到他人或环境上,加之自我意识的提升,会出现对他人言行过度敏感或自我厌恶等情绪。

但父母对待孩子的一大误区是,认为“孩子进入叛逆期,是自然现象,别理他就行”,将孩子当做不能碰的“炸弹”。陈美龄指出,父母这样的“消极”做法可能让有的孩子更加感到被孤立而痛苦。

陈美龄建议,父母应积极、反复和孩子沟通青春期、荷尔蒙变化及情绪波动的关系,让孩子接受自己情绪的变化不是家人、朋友和社会的问题,而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从而使孩子面对情绪波动,能够接受自己,并进行自我管控。

父母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身份认同,可通过“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的目标是什么”三个大问题展开,具体可和孩子交流个体的姓名、性别;家族的祖先、生活城市;自己的喜好、优势、目标等情况,使孩子认同自己、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心理、情绪管理象征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关于身体、情感、自我独立,不仅是青春期的波动,也是贯穿一生的课题。”陈美龄建议,由于孩子的青春期到来越来越早,可在约9岁时进行荷尔蒙机制与心理、情绪教育;而身份认同教育在国际上通常在早教育儿期已展开,家长可尽早进行。

家长应理性多元看待成长,缓解自身焦虑

来自初一的家长吴妈表示,孩子的发展情况自己是接受的,但忍不住焦虑和教育的大环境有关;优秀之外还有更优秀,不进则退。

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陈钱林表示,家长内心很容易焦虑和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过于强调竞争有关,但家长一旦焦虑就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观念和教育行为,其中通常夹杂了不少主观性和盲目性,往往造成孩子难以承受、家长也身心疲惫的情况。但家长也要看到孩子成长中的事物发展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家长要学会做学校所做不到的事情,重新看待好与坏、得与失、多与少、主与次等问题,从而更加理性看待孩子成长,并缓解自身的焦虑问题。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