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雕塑院优秀成果回顾展开幕
日期:[2019-11-24]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许鸿飞 九天九夜 铜 54×28×40 2009

■钟志源 大道 不锈钢 150×45×50 1999

■俞畅、张永齐 铁军 铜 120×36×86 1991

■高奕庭 快递改变生活 2019 玻璃钢 93×43×65

■尹积昌、林彬、詹行宪、凌镇威 广州起义纪念碑 铜 95×95×205 1987

■唐大禧 海的女儿 玻璃钢 74×52×131 1977

许鸿飞:第一次把多年入选国展作品集中展出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雕塑院承办、广东美术馆协办的“注疏韶华——广州雕塑院优秀成果回顾展(1956-2019)”11月19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至28日闭幕,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在一场展览中“一日看尽”63年广州雕塑的机会。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表示,“把这么多年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集中在一个展览上,这是从来没有的,梳理了雕塑院这么多年几代雕塑家在全国美展产生影响的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百余件雕塑作品曾入选各类全国性美术展览

“注疏韶华——广州雕塑院优秀成果回顾展(1956-2019)”以广州雕塑院历年来参展全国性展览的作品为切入点,展出了自1956-2019年部分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军美术作品展览、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等全国性重要美展的代表性雕塑作品70余件。“把这么多年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集中在一个展览上,这是从来没有的,梳理了雕塑院这么多年几代雕塑家在全国美展产生影响的作品。”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介绍,自1956年成立以来,广州雕塑院的专职雕塑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百余件雕塑作品曾入选各类全国性美术展览。

据介绍,本次入选作品体现了雕塑家们对宏观历史题材的忠实记录,如《广州起义纪念碑》《海的女儿》《铁军》《九天九夜》,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对日常生活细微处的生动捕捉与再现,如《跨越四十年》《清晨的山花》等。

在形式和风格上,雕塑创作者们运用不同的材质抒发个体情怀,创新观念,带领观众进入畅想的图景,如《大道》《魂铸先秦》《科技时代的沉思》等等。值得关注的是,刚刚从重庆参加完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快递改变生活》《阳光灿烂的日子》等9件新作悉数展出,为观众献上丰富的艺术盛宴。

突出新一代雕塑创作者们在当代视角下的雕塑创作思考

作为广东最早的雕塑艺术机构,广州雕塑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国内培养优秀雕塑创作者,其中包括尹积昌、唐大禧、林毓豪、林彬、俞畅等多位著名的前辈雕塑家,他们创作了一大批让人耳熟能详的雕塑作品,以雕塑为载体叙述了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光辉岁月,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中国雕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广州雕塑院依旧重视人才培养,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雕塑创作者,雕塑作品的创作题材也愈加多元丰富,屡次在各大全国性展览中取得不俗成果。从这70余件优秀成果中,可以看到雕塑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宏大历史叙事,也有更多作品展现日常生活细微处,更加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化语境。雕塑家们运用自身敏锐触觉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在雕塑艺术创作观念上进行创新,为雕塑创作注入新鲜的元素。

许鸿飞介绍道:“俞畅的《铁军》在那个时期是很有代表性的,拿了全国美展的银奖。钟志源的《大道》,几个女人在走路,很轻快,很有当时的时代精神。它带有一种现代生活气息,用现代材料来展现的,是用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当时能用不锈钢就参加全国美展,也拿了银奖,这个也是不容易的。”

据了解,本次展览侧重梳理广州雕塑院历年来丰硕的创作成果,尝试做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性回顾,也是一次阶段性总结,一方面,旨在从历史维度回顾老一辈雕塑家们的优秀创作成果,从其中汲取创作经验,温故而知新;同时突出新一代雕塑创作者们在当代视角下的雕塑创作思考,展现雕塑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和人文温度。展览从11月19日至28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