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没得用 不会用 不敢用
日期:[2020-01-02]  版次:[A07]   版名:[策周刊]   字体:【

救命神器AED遭遇多重尴尬,如何破解?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人数估计为54.4万人,约有80%发生在医院以外的区域。而这类心跳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由于交通状况等原因,120急救车往往很难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而AED可以弥补这个缺失,及时用AED给患者除颤成为最有效办法,为此AED也被称为公共场所“救命神器”。

AED,即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一种普通公众也可以掌握操作的“傻瓜式”医疗设备。发生心跳骤停时,用直流电击可让无规律的心室颤动停止,重新指挥心脏正常运作,“使用AED比简单的按压成功率能提高2-3倍。”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说。

事实上,AED确实也发挥出了其“救命”技能,有着不少成功的案例。2017年10月17日,AED成功抢救回一名倒在上海理工大学操场的学生,这也是全国高校校园内AED急救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2018年10月12日,一名乘客在广州白云机场突发心梗,当时机场从医疗室拿来了专业的除颤仪,这名乘客在进行了两次电击除颤之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2019年12月5日,安徽宿州学院也发生了一起“使用AED除颤救回一名心跳骤停的男生”案例。

AED的重要性、普及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不过,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公共场所于2006年前后开始配置AED,可AED在国内的普及问题长期遭遇“水土不服”,在公共场所的配置进度缓慢。

虽然经过十多年,AED配置数量也有很大提升,可目前的数量仍远远不够,此外还面临着市民“不会用”“不敢用”等多重尴尬。

2017年,在广州市旅游局、广州市红十字会、广州市应急协会三方合作下,8台AED进驻正佳广场、北京路步行街、花城广场、广州塔、市旅游局以及白云机场国际到达区和国内A、B到达区,这是AED在广州市率先于公共场所设置。

记者通过“救命地图”小程序了解到,其标注显示了广州40多个AED分布网点,不过多数分布在健康中心等医疗机构,人流量聚集的公众场所配置AED依然较少。

此外,新快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在随机采访的25名市民中,仅有3人了解AED,且只是了解过AED急救的介绍,没有一人接受过这类的培训。有业内人士提出,一方面要解决“有”的问题,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同时要加强对普通市民的AED使用普及,定期开展培训,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此外,中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于2019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同样提到,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这透露出一个利好信号,AED配置已被写入健康中国计划,相信在社会的努力下,AED的前景也会越来越明朗。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何生廷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生廷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