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潘英伟:在印学研究与篆刻创作中 南北“双峰并峙”成为趋势
日期:[2020-01-05]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人物介绍 潘英伟 编审,资深出版人,数字出版专家,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艺术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岭南印社副社长。

■潘英伟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金石之约——首届全国印社邀请展暨全国印社社长高峰论坛”近日成功举办,在众多印社中,岭南印社的地位逐渐凸显,而从遍布全国的印社作品中,同时又能清晰地梳理出岭南印学的全国坐标,广州岭南印社副社长潘英伟表示,“印学研究与篆刻创作的南北‘双峰并峙’成为趋势。”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把篆刻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文化的基本学科”

收藏周刊:“金石之约——首届全国印社邀请展暨全国印社社长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能否勾勒出目前全国印社的现状?

潘英伟:各地印人印社其篆刻印学传承有序、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形态新奇。参展的篆刻作品取法广博,内涵极为丰富,印人印社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令人动容。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篆刻艺术的“文艺复兴”。几十年来,篆刻艺术家把篆刻复兴作己任,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这其中,充分反映了一拨接一拨传统文化艺术追随者的丰富情愫和终极追求。

收藏周刊:全国印社社长高峰论坛中,有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潘英伟:全国印社社长高峰论坛的共识是,创作仍然是基础。印学研究在于推波助澜,与篆刻创作相辅相承。印社也在做大胆的发展尝试,如许多印社的篆刻进校园,围绕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为中心与前提,以培养年轻一代篆刻兴趣、普及篆刻知识为目的,把篆刻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文化的基本学科。

全国印社社长高峰论坛提出了倡议,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解决印社发展的基本问题,不断完善印社本身的“造血功能”,使印社的发展得到资金的保障;加大力度开展学术活动,在不断提高创作水平的同时,增强印社的学术交流;加强对印社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高印社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采取措施,扶持新人,培养后备力量。

“丑书”的风气并没有过多影响到篆刻

收藏周刊:通过这次篆刻作品邀请展,可以看出目前治印的水平如何?

潘英伟:篆刻是汉字的艺术。岭南印社创社社长李海先生就直接指出“七分印稿三分刻”,无论章法还是刀法,归根是字法。虽然展览中有“风从北方来”,北疆印社印人以巴思八文入印,但探求的是汉字特点的艺术效果。更多的印人,坚守法度,无论古玺、汉印、圆朱文,都有极其经典的掌控。也有创新与探索,比如肖形印、画像印,但完全把篆刻创作变成美术创作,变成一种雕刻画,认为是不可取的。近年流行的所谓“写意印”,以封泥的稚朴天然为效果,以陶文、简帛书入印为手段,等等,都带有一定的美术视角。可喜的是,“丑书”的风气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篆刻。个性的追求,有变化,有特例,但更有法度,有依归。没有传统功力的篆刻妄谈创新与发展,是缘木求鱼。

收藏周刊:从全国的角度看岭南印学,可以有怎样的脉络?

潘英伟:从“东塾”到“黟山”, 岭南金石篆刻建立了独特的文化、哲学体系,岭南印学继“浙派”“徽派”“邓派”之后融入了中国篆刻发展的主流。宗其大道者易大厂、邓尔雅、简经纶、冯康侯、容庚、商承祚、吴子复、丁衍庸等等,学贯中西,传承弘厚,致力创新,融入强烈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审美思想,组成了我国篆刻艺术独具特色的岭南派系,岭南印学以多元、包容的特点特立在印坛之巅,成为现当代篆刻创新与发展取之不尽的丰厚资源。

在第三届岭南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明确提出了重振岭南篆刻的建议,一是重点打造名家名社,二把培养新人作为关键,三要讲好“岭南故事”,四则讲究持续资源投入。学者们认为,当代对于岭南印学的挖掘和研究还没有真正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和效果,不仅要做好文献角度的表述,更应做好艺术风格的归类和阐释,提炼岭南印学人文观念的价值取向,真正让岭南印学取得当代哲学体系的动力支持。

时至今日,印学研究与篆刻创作的南北“双峰并峙”成为趋势,对岭南印学与创作深入系统的挖掘与拓展,是我们岭南印人印社的目标,是我们的任务,由此确立岭南印学的根基,建立岭南鲜明的学术与创作的特色与体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