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跃至第21位 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千亿元(2)
日期:[2020-01-07]  版次:[A07]   版名:[城事]   字体:【

■去年举行的广州创交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汽车等国内外高科技前沿产业。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摄

未来将高起点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词3:成果转换

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千亿元

广州通过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领域的发展,目前已结出硕果。

例如,突破了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电磁屏蔽膜、复印机有机光导鼓制造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出全球首个31英寸UHD顶发射印刷H-QLED样机;在全球率先完成400ppi以上高分辨率印刷OLED显示技术开发;“黄埔一号”卫星载荷发射成功……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明显进展,关键核心技术“三跑并存”,在跟跑的同时,领跑、并跑的比例越来越大。

高端创新平台也全面开花。目前,已建成3100多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形成以科学研究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为主,创新孵化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平台体系。去年新认定1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孵化器总数达到36家,年度考核评价优秀数量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合同成交额是科技成果转换的重要指标之一,广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2018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719.02亿元,近年来首次居全省第一;2019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大幅提升,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

这得益于广州深入开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据《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2019)》显示:2018年,在穗主要高校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2161人,其中九成全职在广州;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0个,其中57个在广州;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数量644个,其中576个在广州,三项比例均约为九成;主要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参股/控股企业198家,其中在穗133家,占比达67%,高校技术力量及技术成果在穗转化比例高。

关键词4:高新企业 开创年均增长超3000家的“广州速度”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领先优势,体现了广州在构建创新生态和打造营商环境上所取得的成果。

据悉,2016年至2018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率为57.39%,年均增速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一,并创造了连续三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超过3000家的“广州速度”。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1.2万家,继续保持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领先优势。

广州中小科技企业数量不仅“小而多”,还向“精而强”蜕变,在部分行业细分领域的技术更是处于“并跑”或“领跑”的地位,形成了一批“隐形冠军”和“单打冠军”。例如,明珞装备研发出全球首台自动钻孔机器人,并在南非、北美投入使用;亿航智能推出全球首款载人无人机;小马智行上路全国首支无人驾驶车队;云从科技刷新3项世界纪录……

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创新发展。2018年,广州市经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申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412亿元,较上年增长72.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提高至44.35%,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2018年,企业专利授权数较上年增长63.15%,达6.95万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较上年增长38.08%,达95万个。

关键词5:科技人才

引智环境不断优化 “最强大脑”云集广州

创新的主体是人。营造创新的生态,人才是重要的着力点。

凭借着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依托市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红棉计划”和省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广州人才“虹吸”效应明显,越来越多的优秀高层次人才来穗生活工作。据统计,广州颁发人才绿卡6000多张,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突破20万。

随着一批高水平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广州引进一批能承接重大任务、取得尖端成果、形成塔尖效应、做出卓越贡献的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比如蒋兴伟、徐涛院士等16位基础研究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以及李硕、胡志强等34个高水平科研团队,施一公、王晓东、袁玉宇等一批创新人才成为广州创新的标杆领军人物。截至去年年底,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达98人,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达598人。

同时,广州通过办好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小蛮腰科技大会、《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等高端创新活动,进一步汇聚全球智力资源,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和人才首选地。2019年海交会参会人数达3万人次,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个国家的2000多名海外人才汇聚一堂。大会展示合作项目1761个,组织300多个科技项目路演,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引才引智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广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及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行办理”;率先将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结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此外,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28家、入驻项目200多个。率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个人所得税优惠措施的具体实施文件,完成首批享受个税高端人才资格认定。施一公院士在参加官洲国际生物论坛时曾表示:“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对于高端人才不可多得的好政策。”

专家说法

要把广州的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软科学研究所所长张赛飞:

在张赛飞看来,近年来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态势迅猛。一是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大幅度增长,基本维持在20%至30%的水平;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三是新增的商事主体数增多;四是技术合同成交额不断增多,去年预计突破1000亿元。

张赛飞表示,这些指标一方面说明广州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持续利好,另一方面也表明广州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创新创业中,并且创新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不断凸显。

谈及广州正着力建设南沙科学城及其核心区明珠科学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时,张赛飞说,基础研究产出的成果具有超前性,高质量的基础研究成果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南沙科学城的建设将会成为广州在基础研究上的新突破点。

谈及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她建议未来需要在国际化上发力,“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觉得广州最大的符号与优势是开放,我们要把开放的优势转化为创新的优势,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加强与国外机构的合作,政府部门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给予支持。”同时,广州需要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出台长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