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场战役,会因有你而不同
日期:[2020-02-04]  版次:[A05]   版名:[重点]   字体:【
■谢国波在紧张地工作中。

■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部分医生。

■驰援武汉的广医一院医护团队。

广州的情书发往千里之外的武汉

医护们奔忙在一线与疫情作战, 整日忙碌穿梭在病房之间,每天都在上演生死的搏斗,深夜时分也不能放松紧绷的神经;防护服里的衣裳,干了湿,湿了干;妻子怀孕,不能时时在旁照顾……苦和累不算什么,患者和家属的理解、配合,就是他们勇往直前的动力!

“千年对称日”

千里之外情书来加油

20200202(2020年2月2日)是千年一遇的对称日,“20”又有谐音“爱你”的意思,原本是成双成对的情人节。身在广州的赖雅芳,和身在汉口医院的广东首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员、广东省人民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师谢国波,却相隔1000多公里,他们通过一来一往的情书见字如面,传递着零距离的爱。2017年,谢国波用背带把患儿兜在胸前悉心护理,照片发到朋友圈被热传,人称“省医奶爸” ,很快,他也要当“亲奶爸”了,妻子赖雅芳正在孕期。

妻子书信摘录

因为你在,我感到骄傲

“亲爱的老公,我想你了!这是我们谈恋爱到结婚到现在第一次分开这么久的时间。”2020年2月2日,晴,准妈妈赖雅芳写下一封长长的情书。

她写道,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那么依赖你,可是在我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去打理的时候,在我拿着产检预约单到处跑,拿着一叠资料去办理生育保险、建档的时候,我真的很好奇你以前是怎么帮我跑前跑后的。

“在你去武汉汉口医院支援的这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关注有关汉口医院的相关新闻,我会在相关新闻下面评论:加油,我在等你回家!”

“你去武汉整整8天了,我很想你!我很担心你!我知道你们的处境真的很难很难。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各种资源很紧缺的情况下,你们依旧在一线抗争,你们都是最优秀的人!因为你在,我感到骄傲。”

丈夫手机打字回信——

要哭也要等到疫情真正结束

远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谢国波,一直忙到时针跨过零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病房,回到酒店洗漱完已经是凌晨两点,打开手机看到妻子来信,眼泪不由自主流了下来。他也在手机上一字一句地敲下一封“迟来的”情书:“今天是千年一遇的对称日你知道吗?时间流逝得很快,想紧紧握住,却在指缝间溜走。”

谢国波在信中说,我们的医疗小分队,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同事结合,一同战斗,互相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做好了,一起讨论护理工作难点,气氛融洽。“要哭也要等到疫情真正结束的时候哭,到那时候,是胜利的泪水,开心的泪水。相信我们能够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可以早日战胜病魔,凯旋而归。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深夜值班

每一次抢救都是“生死时刻”

2月3日凌晨过后,在武汉市汉口医院的呼吸科病区里,有几个身影仍在忙碌,其中就包括来自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的三位值班医生。从2日傍晚7时进入病区后,按照该院医疗队队长、重症医学科内科 ICU(南院区)主任王吉文副教授此前为他们每个人分配的工作任务,呼吸内科陈茗副教授、黄林洁副教授和重症医学科邹子俊主治医师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凌晨值班笔记

深夜时分,很多病情较轻的患者已经安然入睡,但有一些重症患者,由于病情比较复杂,需要 24 小时的密切关注。黄林洁副教授细心地记录病情,整理好患者的病历资料,以便后续接班的值班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一目了然。面对极个别由于病情重,情绪烦躁的患者,三位医生还不时走近病人身边,处理病情,开导病人和家属。

“医生!快来看看这位患者 ……”听到呼叫声,四位医生赶紧跑到43床查看一位女性患者。此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5%,医生们立即对患者进行紧急治疗。看着这么严重的病情,患者的儿子很着急,一直询问母亲的病情。患者丈夫一言不发、眉头紧皱,看起来十分疲惫。

邹子俊主治医生、陈茗副教授一边救治,一边安抚家属,由于人手不足,他们值班期间反复更换了三次氧气筒,给患者进行吸氧治疗。很快,患者的血氧逐渐稳步上升。到交班时,在高流量吸氧情况下,患者的血氧能达90%。此时,家属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并对医护人员连说了好几次 “谢谢”。

70 多岁的老人,晚上血氧突然掉到了50%多,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三位医生立刻对患者进行抢救,为他加强了氧疗,很快老爷爷的血氧升到了88%。” 老爷爷还不断安慰我们说:“已经感觉好一点了,去抢救别的病人,不舒服再叫你们。” 邹子俊主治医生说,“听到老爷爷的话,大家备受感动和鼓舞,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就是给医护人员最好的礼物,也给予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

医疗队队长王吉文副教授表示,“在病房里,常看到医患之间互相鼓励,有时只是一个微笑、一个加油的动作,这些情景都让我们觉得很温暖,也鼓舞着我们不畏困难、战斗到底!相信我们医患同心,必定能战胜疾病、共渡难关!”

医护心声都是一样的

不计报酬 无论生死

在武汉市汉口医院战疫工作、学习和生活一周以来,来自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张建恒和他的“战友”们收治的患者大部分都存在低氧血症,氧需求量高,但中心供氧跟不上。对此,他们不能坐视不理,与战友们变身氧气“搬运工”,扛了40个大氧罐到病房,让患者能及时、充分的氧疗,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

呼吸内科张建恒日记

来武汉一周了,时间飞快,历历在目。除夕夜晚,出征号角吹响,我们没有犹豫,匆匆准备行李,奔赴机场。坦白说,自奔赴武汉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心一直就悬着,有焦虑也有不安。至于个人得失安危,和所有一线医护人员的心声都是一样的,“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只要能解疫情之困,哪怕会有百般艰难辛苦,我们依旧甘之如饴,也相信我们通情达理的父母和家人一定会以我们为豪。

到了支援的汉口医院后,我们小心翼翼地穿上防护装备,立马步入病房。防护装备真的有点“折磨”,口罩把鼻梁压得很痛,护目镜里不知道是雾气凝结的水珠还是我的汗水,成人纸尿裤和防护服让我行动的时候像个憨熊。但是紧张的工作很快就让我们忘了疼痛与不适。也是在踏入病房的刹那,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抛之脑后了。

收治的患者大部分都存在低氧血症,氧需求量高,中心供氧跟不上。看着患者被病毒折磨,因为低氧血症导致呼吸困难而反复呻吟,心里很难受。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支持治疗,除了药物治疗,针对这种新型肺炎:氧疗是重中之重,但是中央氧由于使用的床位数太多,达不到重症患者的需求,这是身为医生感到最无奈的一刻。

但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现状,不能就此放弃!跟当地医院沟通,我们拿到了40个大氧罐,叫上两位战友,一起去扛了回来。再加上热心人士捐赠的制氧机,这下终于能给患者提供足够的氧供啦!再自己DIY把氧罐和呼吸机链接起来,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一位80多岁的疑似患者,入院的时候呼吸困难,氧饱和度非常低,我们团队努力下,给予及时、充分的氧疗后,氧饱和度提升至98%的安全水平,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作为一名普通医护工作者,我们为此刻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欣慰。看着每一位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彻夜不眠的劳累也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高镛舒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张阳 林伟吟 韩文青整理报道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