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跨越千年感召的大唐鉴真和东山魁夷
日期:[2020-02-23]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东山魁夷 涛声(部分) 唐招提寺藏

■东山魁夷 扬州熏风(部分) 唐招提寺藏

■金堂中三尊巨大的乾漆夹纻佛像,是鉴真将乾漆技术带入东瀛的先声,也是日本后来被西方称为漆国的开端。

■金堂 @唐招提寺官网

■金铜舍利塔 @唐招提寺官网

玄奘西行回国整整一百年之后,鉴真开始了他的东渡日本计划。十年之内,五次渡海,均告失败,他历经海啸、撞船、弟子死亡、队友告密,最终自己双目失明。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当鉴真第六次尝试,终于成功抵达日本的时候,不知他会否想起这则偈子,这句曾激励他起身东渡的话。

中国唐朝僧人鉴真,后来成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在中日两国享有崇高声誉。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1

何惜身命?

世界的唐,开元盛世。仿佛比20世纪初的巴黎和今日之美国更加飞扬,公元700年以后开始的这段时空,疆域辽阔壮美,气质浪漫奔放。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万方宾客纷至沓来。百年间,一衣带水的日本,就曾经派出十九回的遣唐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当时,鉴真已经是扬州久负盛名的高僧。与我们今日的印象不同,当时的高僧,生活优渥,位比贵族。

荣睿和普照肩负着一个很难的使命,日本希望他们能从大唐请回一位高僧,改良当时国内佛教之生态——其时日本出家戒律略等于无,众生昏昏,有人只是为了摆脱世俗责任而逃入空门,却于空门之内续行俗事。

他们两个找了很久,遭到很多拒绝,直到这一天,在扬州遇见鉴真。前者向后者发起了邀请。

我们可以想象,在众僧环视的庙堂之上,两位东来使者期盼而虔诚地望向大明寺众僧,但众人,“默然无应”。因为,渡海,在那样的年代,意味着经历九死一生,意味着放弃大唐繁华安稳。

根据记载,鉴真此时,想起了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佛法、亲赠千件袈裟给中国僧人的故事。那袈裟上,绣了一首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鉴真于是立身而起,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2

律宗之祖

“明皇时,长屋尝造千袈裟,绣偈于衣缘,来施中华。真公因泛海至彼国传法焉。”真公,即鉴真。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首诗被收入了《全唐诗》,其上就是它的注。

当年,鉴真的毅然起身,感召了当场弟子,当即有祥彦、思托等二十一人表示愿意同行。

“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时,因过度劳苦,突发眼疾,62岁的他双目失明,大弟子祥彦圆寂。”

在鉴真无法抵达的十年间,他写了两首诗明志,其中一句结合他后来的凶险旅程来看,不免感慨:如论惜命短,何得满长祗。

我们今天当然无从抵达他坚定的内心并复述出那些耀目千古的信仰,我们只知道他第六次,终于成功。

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率弟子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现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实现东渡宏愿。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鉴真对日本当地的佛经做了校对,并在初到奈良所居住的东大寺,设立戒坛,建立起正规的受戒仪式。有别于此前僧侣系统的混乱无序,日本受戒传律的规则被鉴真重新建立。

同时,鉴真比起他的“前辈”玄奘,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建筑,他年轻的时候,就曾经观察学习了长安小雁塔的监造过程。所以,当他被赐予了一座亲王旧宅后,他的信仰和他的“炫技”,促成了日本奈良时代最辉煌的建筑——唐招提寺的出现。

3

奈良唐风

“莲花回文,神华出于北阙之北;贝叶印字,佛照传于东海之东。”

鉴真和尚自己对唐代建筑、建造及造像工艺十分熟悉,史籍中说他先后十年间曾营造寺院八十余所,造像无数。与他同行的,除了佛门弟子,更有“玉作人、画师、雕檀、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这些能工巧匠正是建造唐招提寺和佛像的主要技术力量,而他们所留下的,是日本乃至世界最为宝贵的唐风建筑和造像遗产。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公元759年开建,770年建成,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世界文化遗产。寺院大门上横额“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字体所书。

寺院的主殿——金堂,是日本奈良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金堂、卢舍那佛像、千手观音佛像、药师如来佛像等都是日本的国宝。

建于公元1688年的御影堂内,供奉着鉴真乾漆夹造的坐像,高2尺7寸,同样是国宝,每年只开放3天供人瞻仰。

那鉴真坐像,结跏趺坐,团目含笑,两唇紧敛。他默默诉说着山川异域的共结来缘。

这来缘,再度感召了一个人。

4

千年回应

在鉴真渡海一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人,被因缘牵引,以漫长涛声,向大唐致敬。

1970年岁末,日本风景画家东山魁夷,收到唐招提寺邀约,请他帮忙制作御影堂的障壁画。在此之前,先生已经完成了东宫御所壁画《日月四季图》和皇居新宫殿壁画《黎明潮涌》,声誉正隆。

东山魁夷虔诚而谨慎,他没有马上答应邀请,而是以一个信众的敬畏姿态,独自前往唐招提寺,一步一步,流连、跪拜、沉思、感应。次年,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这一下笔,就是十年,时间上等于另一次“鉴真东渡”。

昭和四十七年(1972年),东山魁夷至奈良与大河路,研究唐招提寺和鉴真,翌年1月,以海和山为主题,开始写生之旅,“沿日本海由东至西,兼顾濑户内海以及溪谷中的瀑布,然后在山峦中度过整个夏天。昭和五十年(1975年)6月只是第一期工作的终点。同年下半年开始的三年里,东山魁夷访华,沿着鉴真当年的足迹,游览了桂林、扬州和黄山。全部三期的完成,是昭和五十五年(1980年)。”

遍访日本自然景观,他绘制了《山云》和《涛声》;两次来到中国实地写生,完成了《扬州熏风》《桂林月宵》《黄山晓云》——御影堂内的这68面隔扇,是跨越千年的同天风月之下,阔海两边的一次致敬和呼应。

“天生岭的云烟缭绕、户田小滨的海浪飞沫、藏王山的三层叠瀑、能登的磐石与青海岛的劲松,夏日的沉稳色彩附丽于冬日的惊涛拍岸,济济一堂、平和相谐,是日本特有的自然风光。”

“而扬州瘦西湖边的烟柳、桂林山水间的月色、黄山松林中的迷雾,以大面积渲染为主,是似曾相识的中式水墨特征,暖风、月光和云雾似乎裹挟着一层薄薄的水汽,湿润的感觉扑面而来;拱桥的圆洞、柳叶的弧度和山谷的对角线构图,则出于日本大和绘的精致,甚至还带点西洋油画的细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大胆结合,在东瀛的土壤上绽开了惊艳的花朵。”

“通往唐招提寺的路,对和尚委实十分漫长。”多年之前,东山魁夷曾在《鉴真和尚》中如是说道。天意循环,他接过的任务,也度过了漫长的时光。他曾这么说,鉴真大师到日本的时候,憾其双目已不能视,所以,他首先画下的就是《山云》和《涛声》,希望大师能够“一睹”这个国度的山云和涛声。

他同时感叹:“因通往唐招提寺的漫漫旅途,和尚获得了真实的生,不灭的生。这样的生超越个体的生死,为日本文化带来了累累硕果。”

非异域,因同天。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