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传席:中国画出现的各种问题 归根结底是画家的文化修养不行
日期:[2020-03-01]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李印泉 徐悲鸿(1943年)

人物介绍 陈传席 1950年9月生于山东,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出版《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现代艺术论》《中国绘画理论史》《悔晚斋臆语》《中西文化的冲突》等数十本著作,很多著作再版17版、20版,并被翻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

■蒋兆和1941-1943年创作的《流民图》(局部),画卷高2米,长约26米,全图共有100多人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前不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有关中国画人物题材探索的话题再一次进入到了学术界焦点中,在多个题材的改良中,中国画人物题材似乎因改良所受到的关注与争议是最多的,对此,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看来,“中国画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画家的文化修养不行。”

人物画是有了较大的发展,甚至远远地超越了古人

收藏周刊:前不久“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我们是否可以借这次活动,再来梳理一下中国画人物题材的改良问题?

陈传席:人物画改良,是徐悲鸿提出来的,当时是现实需要,那时候的中国画萎靡不振,相比山水、人物题材,花鸟画倒是率先有了改革,人物画则是延续了陈洪绶、任伯年的一路,千人一面。但古代的人物画,也有它的长处,不能否认,现在有些画家因为自己不懂传统,一看到古代风格就厌烦,也有传统画家对现代的风格完全接受不了,这两种看法都很片面。曾经的吴冠中就是其一,尽管他也是了不起的画家,但他对一些看不懂的画开口就骂,这是一种偏见。看不懂可以直接说,但对看不懂的画就加以乖戾,则不对,这样的人,目前有很多,而且反对传统的人,大多不懂传统。

收藏周刊:当时的人物画是基于怎样的具体问题进行改良的?

陈传席:我们看陈洪绶或者任伯年的人物画里那些人物的手,几根线一勾,其实就是一种形式,形式化,跟实际的手差距很大,但它作为手的形象,让观众接受了。而徐悲鸿则提出来,通过素描的办法,来改变这种形式化,拉近绘画与现实的距离。这种提倡,在当时有现实的意义,而现在则有一大部分人在反对,但很多人的反对,只是人云亦云,更多的只是赶时髦,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见地”。

我们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先不讨论对或错,但我们要承认把素描引入中国画,有好的一方面。比如任伯年笔下的手,它是形式化的,而徐悲鸿之后,人物画的手有了结构,徐悲鸿对中国画的改革,不管承认与否,它对中国美术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在此之后,中国美术史上,他倡导的改良成为了主流。他的作品《愚公移山》或者还不太成熟,但已改变了以前那些形式化的现象。《李印泉》人物的面部就刻画得很好,线条则完全是中国的气韵,很深入。到后期“徐蒋体系”的形成,蒋兆和有了进一步的推动,他虽然借用了西方的技法,但完成了自我消化,画出了中国的气韵,呈现出中国画的形式。徐悲鸿有些作品还是偏向西方多一些,所以,蒋兆和是进一步的成功的,但他的成功前提是有了徐悲鸿的探索做铺垫。此后无论是周思聪、卢沉、黄胄、杨之光、刘文西、方增先等等都是沿着这条路发展,从而可以看出,人物画是有了较大的发展,甚至远远地超越了古人。但有得也有失,古代人物画静谧的、以静为美的,格调高古雅致的风貌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今天人物画的厚重的、写实的美。

一些画家根本不知道中国画的核心在于用笔

收藏周刊:这个话题,前几个月跟史国良老师探讨过,他比较悲观,认为“徐蒋体系”目前正在走下坡路。

陈传席:对,我赞成他的意思。任何一种艺术在形式上的改革,都会有一定的限制。人物画通过“徐蒋体系”改良到现在,七八十年了,也确实差不多到需要再变的时候了。尽管继续这样画下去,还能有些空间,但的确也有其局限的地方。但这种论调出来之后,有些人就开始跟风鼓吹“徐蒋体系”不行,要全盘推翻,但他们又不知道该怎么画。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中国画的核心在于用笔。也有少数突出的画家,比如田黎明,虽然他借鉴了一些西方的元素,但他的作品跟徐悲鸿的拉开了距离,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很突出。唐勇力也不错,但他不是借助西方,而是借鉴敦煌,从民族传统中借鉴而来的。何家英的工笔也很突出。

另外,有一类人物画家则是全面学习西方的,从毕加索那学一点,从夏加尔那学一点,梵高的学一点,虽然有一点新意,但毕竟是学习别人的,谈不上创造,站不住脚。

收藏周刊:导致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陈传席:目前中国画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画家的文化修养不行,从而导致了很多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艺术发展的规律。虽然不能说徐悲鸿提倡借助素描的方向是唯一的,但起码是其中一个,李可染就从那里走了出来,他的山水画就借鉴了素描。徐悲鸿一开始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后来他还强调了“直接师法造化”。李可染就是借鉴了“素描”从而“师法造化”,成功了。这个要看画家的基础到底有多深厚,如果素描好,当然可以借助素描。

凡是大师,没有一个文化修养差的

收藏周刊:如果说中国画目前需要改,可以从哪里入手?

陈传席:我觉得首先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吧。画家画的其实就是修养。二十世纪里的两个大家,齐白石与黄宾虹,他们的文化修养是相当高的,虽然齐白石没有到学校里读几年书,但他是天才,他拜师胡沁园的时候,胡沁园看他是个木匠,而且文化修养不够,直接就给他一本《唐诗三百首》,让齐白石三年后再来,结果齐白石两个月就回去了,胡沁园十分愕然,没想到齐白石两个月就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天才。后来的很多画家看齐白石,也只知道他曾经是个木匠,只认为他没有上过几天学,却不知道齐白石是过目不忘的天才,而且他后来还恶补了不少传统文化。当时胡沁园跟他说,要当画家,首先要学文化,让他起码有三十年的文化积淀,他从27岁到57岁,主要学诗,齐白石有今天的成就,取决于他后来恶补的文化修养,现在的画家能做到吗?有谁能花30年学诗?

黄宾虹更是读非常多的书,一直到他晚年78岁眼睛视力不行才以画画为主了。可以这么说,凡是大师,没有一个文化修养差的。潘天寿是写美术史的,他写出了第一本《中国绘画史》,傅抱石学美术史,教美术史。

画家起码能背诵《论语》《唐诗三百首》

收藏周刊:您认为画家该如何提高文化修养?

陈传席:起码《论语》《唐诗三百首》要能背,《孟子》要熟,《庄子》《老子》多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名著也要多看,要认真看。如果这些熟了之后,此后就是要辩证梳理地看美术史。当然,这只是改变中国画现状的“下策”,“上策”当然是能够从教育开始抓起。如果把考核诗词像考核素描或者英语这样去做,那大有希望。绘画技术再晚学都不晚,金农、吴昌硕五十岁以后才学画画,一样能成大师,但如果文化要后面才学,就补不过来了。

有的人看书没有策略。我不太建议一般的画家以教授、博士等标准去找书看。一定要读为小学生编的《唐诗一百首》,能够把唐诗一百首弄懂、弄透就很了不起了。

收藏周刊:很多画家书法水平也很一般?

陈传席:书法也需要从小学。中国画要画好,的确需要书法基础,但书法与中国画的共同基础,则是文化修养的基础。我认为把招生标准设为选西画方向就考素描、色彩,选中国画方向则考古代文学、诗词,再考临摹、书法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