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华侨新村将打造SOHO典范社区 原则上不再迁入人口
日期:[2020-03-03]  版次:[A11]   版名:[城事]   字体:【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将进行提升

新快报讯 记者沈逸云报道 《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近日出炉,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华侨新村应遵循逐步疏解人口的原则,适当减少人口数量,原则上不再迁入人口。街区内部原则上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未来将采取“文商旅”相结合模式,打造SOHO典范社区。

红线女旧居以保养和改善为主

华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项目建成花园式住宅177座,公寓291套,并配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学各一所,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购房者,成为了日后全国各地“华侨新村”建设项目的榜样与经典范例。

根据规划,保护利用范围南至环市东路、西和北至淘金路、东至先烈东路并与黄花岗公园接壤。保护范围共28.3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5.3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3公顷,并在保护范围外划定了8.26公顷的环境协调区。3个范围内新建、扩建的建筑高度分别控制在12米以下、18米以下与30米以下。

目前,街区规划范围内有历史建筑1处,为红线女旧居;还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线索15处,全部位于核心保护范围内,主要为低层花园式住宅。对于开放为展览馆的红线女旧居,规划提出保护措施以日常保养和改善为主,对建筑外观可加以维护修饰,建筑内部鼓励改善使用条件,适合现代使用;可在保护基础上加入地方文化研究功能。

推荐保护类围墙原则上不拆除

规划指出,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侨新村核心部分,运用西方低层住宅区规划和设计理念,形成“组团路-宅间路”的道路系统与组团格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建筑特色。街区规划结合地形景观,在核心区域形成双重环状的组团路网和组团内部宅间路网,构成街区“哑铃式”路网格局,具有独特性与历史价值,应给予重点保护。街区内部原则上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

新快报记者留意到,规划还提出了对沿街围墙的保护整治措施,推荐保护类围墙原则上不建议拆除,保护华侨新村现存的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沿街围墙风貌,对破损墙、危墙进行原样修缮。除此之外,其余围墙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改造,但不得改变现状院落式布局,围墙高度不得超过现状高度,鼓励采用镂空、铁艺、绿植等方式对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围墙进行优化。

“文商旅”相结合打造SOHO社区

华侨新村以建国初期的低层花园式洋房为街区建筑特色,按照规划,在保持并发展街区特色形态的基础上,将提升其文化旅游、休闲办公等功能,塑造集总部办公、宜居社区和历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SOHO典范社区”。尽可能保留原住民的居住用地,延续社区生活的真实性。街区人口应遵循逐步疏解的原则,适当减少人口数量,原则上不再迁入人口。

街区内和平路区域重点发展特色商业、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总部SOHO办公。对低层花园式住宅建筑采用“文商旅”相结合的方式,引入办公、商业、旅游业态,鼓励总部入驻、居民引入艺术家工作坊、艺术精品店铺、文化创意工作室,提升街区活力,打造具有标识性、特质性的总部SOHO及文化艺术创意产业街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