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抗疫”美术创作在于鼓舞斗志
日期:[2020-03-08]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想起近日有“不读书,连捐助留言都写不过人家”的网络热帖流传甚广。那么相较而言,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所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果真如很多评论者所说完胜“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吗?国民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的现实当然存在,但我以为这个对比段子聊作自嘲尚可,却并未说到理上:文字有其对象和语境,引用诗文用于传情表意,标语式表达用于防疾抗疫;前者重在修辞抒怀,故能以情动人,后者旨在激励民心,贵在直截有力,二者本来立场不同,用意不同,各得其所,实无高下之分。同理而观,“抗疫”主题美术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鼓舞斗志、抚慰心灵、凝聚人心,这样才能起到助力“抗疫”的作用。正因如此,其创作手法重在叙事、说明和召唤观者情感共鸣,而不在主观感怀和文艺抒情,至少在疫情依然严峻的当下。

回顾过往,面对国家民族的重大灾难,文艺创作历来都冲在抗争队伍的最前沿,并起到了鼓舞斗志、抚慰心灵的作用。这一次,当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灾难,同样需要既契合艺术表现规律、凸显艺术本体语言特质,又能激励、触动人们心灵的好作品。但显然,并非所有“抗疫”主题创作都能在艺术表现与情感表达方面达到这样的水准和高度,“抗疫”关头的美术创作乃至文艺创作整体也确实面临着在数量上“铺天盖地”之后,如何能在质量上“顶天立地”、在情态上“脚踏实地”的课题。至少在当下,绘画创作的“照片化”、人物形象与场景的模式化、题材思路的单一化等沉疴与积弊仍然存在,我们回应重大事件与时艰的主题性艺术创作依然任重道远。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福香/整合,文章来源:人民网、新浪收网等,部分文章有删节,标题为编辑后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