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要彻底改变贴砖片、喷涂、上漆的错误做法
日期:[2020-03-14]  版次:[A10]   版名:[深读]   字体:【

■广州市历史建筑庙前西街30号(左为改变前,右为改变后):红砖墙被油红漆前后。

专家指新河浦是广州档次最高的历史街区之一

新河浦“破坏性修缮” (下)

(上接09版)

“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最重要的价值要素是外立面,最主要保护的是外立面的历史风貌,在红砖墙上油漆、贴砖片,在水刷石立面上喷仿石漆都是破坏历史风貌。”

广州市名城委委员汤国华教授对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发生的“破坏性修缮”很痛心。

眼下越秀区政府正在实施的“东山印象”品牌计划,推进新河浦一带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有文保志愿者及专家担心历史建筑修缮能否得到有效监管。

越秀区历史建筑全市最多

曾推出网格化巡查

过往近10年,越秀区既是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线索数的全市之最,其保护类建筑也屡遭破坏。

而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则首当其冲,除了署前楼、龟岗三马路5、7号被拆除案外,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三大”会址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恤孤院路16号,违反文物与规划部门意见,在清水红砖墙上贴红砖也成为众矢之的。(详见新快报2014年7月25日《未按批复意见维修东山小洋楼擅改外观被查处》报道);

2015年9月新快报报道越秀区预保护建筑接二连三被拆、负责日常巡查的街道、城管失职后,受到广州市领导关注并批示,越秀区政府办负责人表示,由居委会网格员负责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线索的日常巡查;保护类建筑的保护工作将纳入街道办城管科及居委负责人年度考核。(详见新快报2015年9月29日《越秀区:将用网格化APP巡查各类保护建筑》报道)

问题一

多处历史建筑未挂牌

居委会表示以保护挂牌历史建筑为主

为何已宣称实施网格化巡查,发现破坏的却是文保志愿者,而就在事发地的居委会、城管等却浑然不知?

新快报记者在庙前西街30号调查时发现,此建筑并没有挂历史建筑标志牌,对此,越秀区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业主一直不同意挂牌保护。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的保护对象应当设置保护标志。保护标志应当在纳入保护名录后六个月内设置完毕。

但居委会负责人表示:“现在还有七八位历史建筑的业主不同意挂牌。”

这位负责人认为:“已挂牌的历史建筑进行了登记,如果业主不同意挂牌,我们就不掌握这个名单。我们以保护挂牌的历史建筑为主。”

对此,负责广州市历史建筑推荐工作的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晖指出:《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都规定,在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时要征求业主和其他利害相关人的意见,实践中确有部分业主反对把他们的物业列入保护名录,即使已经列入名录也反对挂牌。

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是政府为保护文化遗产,从公共利益出发,衡量了这些建筑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之后,通过法定程序确定和公布的。需要明确的是,这两部法规规定的都是“征求意见”而非“征得同意”,即使业主或利益相关人反对,政府依然有权将其列入保护。业主反对挂牌更不是有关部门放弃监管的理由。是否历史建筑应以政府公告为准,而不是看现场是否挂牌。

越秀区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将继续联系业主尽快完成设置保护标志牌工作。对于部分未挂牌的历史建筑,为避免保护工作的缺失以及出现历史建筑被破坏等情况,区政府已安排部署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做好相关保护、巡查、监督工作。

那么居委会等有否对历史建筑进行网格化巡查?

居委会负责人直言:“网格里没有明确要求巡查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网格员不会专门对它们进行巡查。”

问题二

对居委会、城管有过保护法律与知识培训

但人员流动频繁

但是,另一方面,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类建筑由居委的城管专干和城管协管员进行巡查。他们上庙前西街30号检查过,里面的结构没有改变。巡查的同志应该没有发现立面改了,业主一开始只是说整饰门面。”

在接到投诉后,这位负责人说:“我们想找专家论证看看,喷漆后对结构有没有影响。”

负责编制此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刘晖看到后愕然:“哇,刷得这么红!”

他指出:“原来的南立面是清水红砖墙和浅色粉刷的栏板壁柱组合,红白两色对比,现在把栏板和壁柱都刷红涂料,要害是改变了这处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要素——外立面,而不是结构。

历史建筑保护的重点是它们的核心价值要素,其中最常见需要保护的就是主要立面。每座历史建筑的每一个价值要素都在《历史建筑保护规划》里标识出来了,开展历史建筑日常巡查的重点也是对照保护规划,看这些价值要素是否完好。”

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居委会、城管人员不懂在红砖墙上油漆、贴砖是破坏历史风貌,缺乏相关法规和保护知识是造成监管缺位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自2014年广州认定第一批历史建筑开始,越秀区已多次对街道、城管等基层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每次《新快报》报道有历史建筑被破坏后,越秀区都会组织培训,大东街道负责人也表示:“城管科有过专门对网格员和城管专干的培训,要求发现建筑进行装修或有其他行为时,一定要及时上报。”

“居委的工作人员换来换去的。”大东街道城管工作人员无奈道,“即使有培训,换一批新人上来后又还是不懂保护。”

在接连发生两宗保护类建筑立面被破坏后,1月17日大东街道请来汤国华教授为街道的社区巡查员、协管、执法队员和街道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

汤国华教授指出:“历史建筑外立面修缮应参照文物建筑,不能改变历史原状。要下决心彻底改变过去穿衣戴帽,贴瓷砖片或新青砖片、喷涂假石漆、上油漆的错误做法。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应学习文物建筑修缮技术,监督单位或执法人员都应知道这方面知识。”

大东街道负责人表示:“我们会吸取教训、查漏补缺。不仅仅是城管专干,网格内有文物、历史建筑和线索的网格员都要参与强化培训,多重保险。”

问题三

从社区上报到执法人员取证相隔100天

若无媒体反映,执法人员何时去取证?

《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第五条规定,区、县级市文物执法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定期巡查,查处涉及区级、县级不可移动文物的违法行为。

据东山街道称,2019年10月9日,社区网格员巡查过程中就发现江岭北1号门窗颜色被更改等改变不可移动文物原状的行为,当天即上报给了越秀区文广旅局。

但据越秀区文广旅局表示,他们是2019年12月20日现场踏勘时才发现其外立面及部分门窗油漆颜色等被改变,并且在2020年1月2日市级文物部门督促其调查新快报记者反映的情况后8天,也就是1月10日上午执法人员才到现场拍照取证,1月20日责令业主方整改。此时距社区网格员上报已过去100天。

如何遏制“破坏性修缮”?

志愿者建议:建立志愿者监督机制

今年,越秀区实施“东山印象”品牌计划,投资2000万元,修缮和活化利用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等传统建筑,打造商旅文融合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这将为新河浦的小洋楼、老房子带来重生与活力?还是更多的“破坏性修缮”?

文保志愿者杨华辉是上述其中两宗案件的投诉人,他说:“据我了解,‘东山印象’是招商引资,让投资者去修复。但在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触碰’历史文化街区内受保护的建筑,不仅是挂了牌子的文物与历史建筑,也包括未挂牌的法定保护建筑。”

他建议:对街道管理与巡查人员要每年进行文保培训;建立志愿者监督机制;对违反保护的,必须依法查办。

1月17日,汤国华教授在新河浦查看了庙前西、龟岗、署前和启明路段后,意味深长地说:

“新河浦是广州档次最高最有潜力打造成为国际名片的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的真实性是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价值的关键,失去真实性就失去价值。”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方汝敏

■摄影:何姗 古粤秀色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