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徐悲鸿批评“芥子园”,真可能错了!
日期:[2020-03-15]  版次:[A08]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齐白石 水牛(局部)

齐白石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所限,不得不辍学砍柴谋生,在豆蔻年华的时候,拜师学木匠,为了画出更好的雕花图案,他借来了一本《芥子园画谱》(下称:“芥子园”),在短暂的借阅时间里,他自己双勾了一本,以便可以反复学习。

结果,大家都知道,齐白石后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家。与他有过类似学习经历的人,从“芥子园”出现至今,不计其数,其中就有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等,这些都是二十世纪赫赫有名的大画家。

然而,曾经有一位同样是大画家的人,却对“芥子园”提出了质疑,他是徐悲鸿,他甚至认为“芥子园”导致此后的中国画“毫无生气”。

由此,从这一批评便引申出传统中国画的“临摹”为主与现代中国画“写生”为主的争论。

由于清代主流绘画刻意复古,“因循守旧”成了学界对这时期绘画评价的共识,同时也开始对“临摹”这种学习方法提出了质疑。随着对西方艺术中写生理解的加深,反映现实生活的时代要求,导致直面生活、对景写生的方法逐步成为了当时的艺术潮流。

但在著名美术史家陈传席看来,这二者并不矛盾,“芥子园”只在解决中国画的入门问题,而并非创作问题。

通过临摹解决技巧,通过写生提高对大自然的艺术感受,这的确是不少人的共识。

回头想想,“芥子园”毕竟只是一本画谱,也就是一本工具书,对于这样的“工具”该如何使用,应该是取决于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至于导致不同的效果,这个总不能怪工具吧,不是吗?

本期除了陈传席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学理,还邀请了故宫专家常保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张绍城等行内名家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如何看待“芥子园”吧。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