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七十多岁 再看“芥子园”仍有启发
日期:[2020-03-15]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秦祖字子南秦人赠少梁伯

■重轩列陛殿式

■牡丹大花头

人物介绍 张绍城 广州画院 名誉院长

张绍城表示,这本书是中国文人从艺术的角度对待世界态度的集中体现

尽管前有徐悲鸿等大家质疑过《芥子园画谱》(简称“芥子园”),后有当代文化对其并未真正重视,但在广州画院名誉院长张绍城看来,“现在七十多岁,再看(“芥子园”)仍然有启发”。他认为,“芥子园”影响了此后三百多年中国的绘画,是中国文人从艺术的角度对待世界态度的集中体现。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芥子园”里的文章要仔细看

收藏周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芥子园”?

张绍城: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芥子园”才能评价其价值,它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最初由李渔带领编撰。我认为,李渔是清初文采、文化修养都极具代表的一个,他的杂文写得很好,眼光独到。但后来很多人学“芥子园”,都只是看它的图谱,极少会注意它里面的文章。

收藏周刊:他的文章有哪些可圈可点的价值?

张绍城:在第三本《花卉翎毛集》的序言就写道:“既以学字之法学画,兹则更以学诗之法详及鸟兽草木”。什么是学写字的方法?首先是临摹,而后写生。这是中国绘画体系的独特之处,大大区别于西方。但现在美术学院的教学受西方影响,教学上多倾向写生、素描基础。但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写生被美术界放在第一位,临摹放在第二位,虽然很多画家都有“芥子园”但似乎也并未当一回事,更不会仔细看里面的文字,这使得很多画家对“芥子园”产生了误解。

“芥子园”让初学者更易掌握

收藏周刊:“芥子园”在“教学”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张绍城:“芥子园”在山水集里,就列举了石头、水口、岩石等的画法,包括点景人物、画中房子等。例如树木题材,就列举树木的几种画法,比如树枝可能分两种:树枝向上或向下。还有树叶的画法也是两种,一种是双勾,是夹叶树,每一片树叶都是勾出来的;第二种,就是没骨画法的。“芥子园”其实就是把历代的一些中国画分拆成各种元素,让初学的人更容易掌握这些元素,通常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树木、有房屋、有道路、有点景人物,掌握了这些元素之后,再参考古代画家的作品,重组一张画,自己把握虚实,脉络,这是学习“芥子园”的基本方法。

从图谱的难度来看,不算高,而且单看这个,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要知道在同等时期的西方,并未看到有相类似的书籍,而中国在这么早就能出现一本系统化的技法参考图谱,是中国历代文人从艺术的角度对待世界态度的集中体现,并且影响了此后三百多年中国的绘画。

收藏周刊:这么看,是很实用的工具书,但为什么会遭遇到徐悲鸿等人的抨击?

张绍城:由于这样的图谱只有中国有,从而导致后来一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画家,认为这是一套不科学的方法,更认为这是概念化、简单化、公式化。

中国画强调的是寄情,而非状物

收藏周刊:在古代,学画主要还是临摹吧?对景写生的情况还没有?

张绍城:古代很多画家,学画画的时候并无写生的概念,或者他们当时的写生不像我们现在的写生,他们至少不会在野外拿出凳子,坐着对景写生。另外,元代王蒙也画过一张画,是关于东晋时期一位叫葛洪的道士,搬家到罗浮山炼丹的事,他的那幅画叫《葛稚川移居图》,但去过罗浮山的人都知道,他的那幅画是完全没有罗浮山的特点的。我推测他应该也未曾到过罗浮山。

收藏周刊:他画的是自己心中的罗浮山?

张绍城:对,这就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考虑的并不是客观事物。如同上面那句话,“以学诗之法详及鸟兽草木”,应该中国画的所有题材都是这样的追求。中国画强调的是寄情,而非状物。中国画强调的意象造型,我想,这个概念也是从“芥子园”的这个序言引申出来的。我们今天能看到包括《黄宾虹画语录》《潘天寿画语录》等很多名家的画论都是从“芥子园”里的归纳总结的文章中得到启发而来的。

“芥子园”是中国画入门最正统的启蒙读物

收藏周刊:是否出现“芥子园”之后的大家难以跟之前的大家相比?也是这一点,导致引起质疑。

张绍城:策划画谱的人,其实只是一个文学家,但帮手画图谱的人,水平则值得商榷。跟同代的八大、石涛更是无法比。而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版本,主要是巢勋摹本,里面有大部分图谱是由他临摹而成的。虽然他算不上大名家,但目前很多美院的老师跟他比,未必能比他好。

“芥子园”出现之后,是否真的没有大师,这个只能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直至后来美术学院出现之前,它是填补了画家学画的空间的。比如齐白石,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辍学后做木工,为了能雕刻图案,他跟别人借来了一本“芥子园”,后来齐白石的很多作品的基础,都是来自于“芥子园”的,可以认为,“芥子园”是中国画入门最正统的启蒙读物,通过这个入门,可以避免走弯路。

收藏周刊:您有没有学过“芥子园”?

张绍城: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缺少了“芥子园”的启蒙,而在素描、水彩、写生等花了很大的力气,年纪大了之后,才发现需要补回“芥子园”的功课。本来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在亲戚家临摹过“芥子园”,但当时我并不喜欢这个画谱,所以当时临摹并不上心,但时隔多年之后,我每次重看“芥子园”都有不同的启发,甚至我现在七十多岁,再看仍然有启发,因为它有古味,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无法品味这种古味的。

我们看“芥子园”跟当时崇拜的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杨之光等大家的作品有所不同,而且感觉这本画谱所透露出的传统感觉恰好就是这些名家所缺乏的。这种传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更像茶味,而不是酸甜苦辣。

可以说,我们目前美院的教学,强调的是技术,不是艺术,而“芥子园”强调的技术,则只是运用毛笔的技术,也就是书法里的技术。

收藏周刊:“芥子园”对中国画发展有何意义?

张绍城:中国戏曲、美术都是形象的符号化、图式化的艺术。比如戏曲入门,只用手推一下,脚跟跨一步;骑马,只拿了条鞭子扬扬,举手投足都有规定,与“芥子园”的办法一样。先学规范,熟了再略有创新。西方现代理论家贡布里希看到“芥子园”后,概括出绘画规律,叫:既定图式的修正。把对象符号化、图式化,目的是使用笔更自由,摆脱对象的束缚,增强笔墨本身的美感,中国画当时已比西洋画更具备现代的表现性。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