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刹那间”速写 记录难忘的故事
日期:[2020-03-22]  版次:[A16]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刹那间”的网络群聊已经存在了两年时间,这个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热爱速写人士近500人的“网络”组织,由知名画家孙戈牵头倡导,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活跃度。近日,他们又发起了一场“速写旧稿·往日时光里的心情故事”的网络速写大讨论,下面,我们摘取部分,看看这些速写艺术家曾经跟速写相关的难忘故事。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廖宗怡(广东):我速写本里无意中记录了一个县城的旧貌与新颜!1984年10月一次长江之旅中,船至湖北巴东,靠岸停泊,我被眼前这座山城风光所撼动,画了两帧速写。30年后的2014年,我又来到此地,再画了一幅巴东新山城,得知老城因2003年长江蓄水水位提升而被淹没在水下几十米深处了!沧海桑田,甚为真切。

何东(天津):1981年秋就读美院时的深入生活课,我报名去陕北老区。在延安汽车站打听哪有窑洞时,同学忽见一当地口音的十七八岁小姑娘脚面发炎脓肿,疼痛难忍却不舍花钱买药。我们凑钱买了消炎药送她,这才知道她是小媳妇回娘家,途经这里。她说他们村全是窑洞,我们当即决定买票跟她一起去。那时还是解放牌卡车充当的长途汽车,没有车棚,搭个木梯子上车,车上有几条木凳可坐。傍晚时分,在大山深处下车后又步行一段山路才到达一个小山村,小媳妇先带我们到村支书家。那是个黑乎乎的窑洞,昏暗的灯光,洞内满是水蒸气,大铁锅里正下着嗬酪面。老支书热情接待了我们,还端上热气腾腾刚出锅的大碗面,虽然只有盐水和辣椒拌面,我们却感受到了老区的温情。夜里我们被安排到村上小学教师的窑洞住下,转天便开始了陕北生活的体验和写生。老支书安排我们在村里轮流吃百家饭,每餐交半斤粮票和一毛钱。这个小山村叫延川县贾家坪公社刘家沟大队。

杨春莹(辽宁):1978年我在鲁迅美院求学,5月份时还十分寒冷,孙恩同教授带我们班赴吉林长白山写生,睡的是宝马林场工棚的板铺。林场主食几乎天天是玉米面煎饼,食堂师傅每天要将三天内所需煎饼摊好放入水井中冷藏保存。煎饼实在有筋道,一餐要嚼半个小时才行,吃了一个多月的煎饼!我们咀嚼肌被练得异常有力。由于高山紫外线强烈,我们都被晒成古铜色!回校后,与呆在学校画室的同学一比,他们的脸色简直是惨白透着菜绿!再吃学校食堂挂面时,我们根本不用嚼,感觉10秒秋风扫落叶一股脑就入肚啦!就这情节当年还成为鲁美的经典桥段了。

蔡施能(广东):1979年,有段时间工作之余常与同事爬上单位附近的广州解放北路象岗山顶画速写,那里除了几户民宅外,一片荒凉。傍晚时分往下瞭望,有时还能蹭看越秀公园露天电影场放映的电影,能省下一毛钱电影票呢。谁知道原来这山里可是西汉南越王的陵墓啊!如今政府已划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地。2017年我特地买了门票故地重游,又画了一幅。两幅速写相隔38年,旧地新颜,时光哪儿去了!

王家训(北京):翻看速写旧稿,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小人书鼎盛的时代,那正是我美术生涯的摇篮期。当时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山乡巨变》轰动全国,1966年之前印刷的版本是宣纸线装的横32开式,大气而稀贵。不同性格的各类市井人物,即使细小如豆,在贺先生笔下都活灵活现、游刃有余,画中的配景也是无一不精。贺先生如同出色的导演和演员,自导自演了一部又一部戏份十足的连环画,情景交融,经得起慢嚼细品。捧读研习中,我也不时去到偏僻的山乡体验农村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画了大量速写。农村路道较窄,树木聚散不等,两旁成片庄稼地衬托得小路更显窄小悠长,坑坑洼洼,不下雨的日子也是尘土如烟。社队部的门前广场相对极大,平时草垛如阵,秋收便是打谷场;场子中央一杆高高的木柱,每天早晨升起国旗时,便是村民出工的信号。干活都记工分,年底结算分红,虽然按劳分配,但收入也基本相差无几,家家户户都能喜气扬扬地置办年货、欢喜过年。那年头农家的两锅一灶旁大多放一张吃饭的小木桌,灶旁多有用砖头垫高的木制鼓风箱,炊具用品一溜挂在灶壁,还有水缸、碗橱、引火用的棉籽、如同罐桶一样的煤球炉。农家的一切虽简陋倒也一应俱全,平凡、实用而又温馨。

孙戈(广东):1966年小学六年级的课文里,有一篇《人民英雄纪念碑》,学到那一课时,心里对北京天安门就有无比的向往,于是便跟坐我前排座位的同学潘世田说,等我将来能去北京,一定要到天安门去画一画这个纪念碑。这应该也算作是儿时的梦想吧。十年后的一天,我和战友马庭林有机会到北京看展览,在天安门广场,我终于完成了这一夙愿。一张小小的速写,实现了幼小心灵里的一个梦想,那天是1976年2月26日。

曹世宏(辽宁):翻找出几张上世纪七十年代画的哈尔滨老站的速写旧稿。那时学画条件有限,画画人都爱去人多的火车站一带画速写。这个火车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建的,造形模仿北京站格局,从1960年至1992年苏军纪念碑被拆除期间,其主楼一直设有顶盖,被外地人称为“哈尔滨车站一大怪,候车室两头盖”。画面中有老式解放牌卡车,还有洒水车;红白镶嵌的老式交警岗亭信号灯那时还是手工操作的。看到路上有轨电车的轨道了吗?还有高高矗立的苏军纪念碑。当年画友们常常坐在纪念碑下,一边吃着三分钱一根的冰棍,一边交流画画,也很开心。周边许多的丁香树——这些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