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肇庆以“快字诀”应对“禁野令” 保障贫困户转产就业“停养不减收”(2)
日期:[2020-03-26]  版次:[A11]   版名:[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字体:【
■潘有智是高要区黄田堡村养蛇户的儿子,春节过后,家里不能养蛇,他在扶贫干部帮助下提前回厂复工。

■广宁县古灶村,竹鼠养殖户球叔此前养殖的竹鼠。

■不能养竹鼠了,扶贫干部帮竹鼠养殖户球叔重新规划脱贫计划。

■扶贫干部帮竹鼠养殖户球叔重新规划脱贫计划,改养鸡鸭。

关闭养殖场 公益岗位接力顶上

新快报记者从肇庆市扶贫办了解到,获悉《决定》后,该部门组织了力量,摸查贫困户饲养野生动物的情况,并形成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肇庆市涉及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20个扶贫产业分布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全市已建成的310多个产业基地中,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产业约占3%。目前,所有受影响的项目已经关停,动物均已封存。

据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多酒店食肆暂停营业,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受市场消费需求大幅减少影响。加上对于竹鼠、蛇类的鲜活产品没有开发深加工,产业链不长,以致项目带动贫困户收益减少。据统计,有关产业受影响带来的损失金额为85.9万元,涉及贫困户435户1671人,人均损失为514元。

“肇庆发展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扶贫项目不多、规模不大,对全市发展产业扶贫总体影响不大,但帮扶对象的收入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不能因变故影响乡亲们的信心。封存期间,我们采取了紧急补救措施,保障帮扶对象‘停养不减收’,弥补停养期间带来的损失。”有关负责人分析表示。

其中,就业帮扶,是当前肇庆市采取的转产转型措施中,见效最快的。在德庆县、怀集县、广宁县,有不少帮扶对象走上公益岗位,实现饲养员到打工族的转变。

2018年底,德庆县交通运输局扶贫工作队提供扶贫专项资金,鼓励对口的红光村贫困户江燕梅发展个人养殖,助她养了300条水律蛇。

今年春节前夕,第一批蛇苗养成,江燕梅正打算卖出。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市场生意惨淡,她只卖出了一半的蛇。“当时投入了3.5万元去养蛇,但卖掉的蛇只赚回2.3万元,剩下的统统滞销。”祸不单行,春节过后,她的蛇场在新规定要求下关停,存栏的蛇何去何从,尚未得知。

“我们夫妇俩养育6名孩子,生活压力十分大,当时听讲不能养蛇,我就担心‘手停口停’,全家要挨饿。”江燕梅今年才48岁,两鬓已变灰白,可见她为养家糊口历尽艰辛。然而,6名子女学习成绩出众,让她和丈夫引以为傲。虽然家有读书郎,但孩子们距离走出社会还有漫长的时间。江燕梅的大女儿今年才19岁,正读中专二年级;小儿子9岁,才读3年级,挑起孩子们学业的担子,谈何容易。

驻村干部熟知江燕梅的难处,群策群力为她想办法。3月初,驻村干部谢永浩协助她关停蛇场的同时,一边安慰她,一边真诚地对她分析了现状,想对策。经过商量,帮扶单位邀请她到本镇道班岗位工作,月工资约2400元,实现稳定增收。

“没想到,梅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转行’,她说,只要有活干,能赚钱,就愿意努力。”谢永浩对江燕梅的果断和志气十分赞赏。

3月12日,江燕梅穿上保洁员制服,从养殖户变成了“上班族”,正在努力适应新岗位。“以前清晨6点就去蛇场喂蛇,现在6点出门到包干区,有时会走错路,又走到蛇场去。习惯了,要慢慢改变。”但是,保洁岗位能为家里带去稳定收入,她的心总算定了下来。

结合实际 重新调整产业结构

肇庆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帮扶向来是促进稳定增收,成之有效的办法,只要帮扶家庭愿意,都会想方设法连接岗位资源,助养殖野生动物扶贫产业的乡亲们再就业。

“在疫情期间,部分年纪较大的养殖户无法就业,扶贫部门就帮助他们的子女提前回到工厂复工复产;有部分养殖户是残疾人士,驻村干部就安排他们到公益岗位,担任他们能胜任的保洁员、护林员等工作。”

帮扶对象所愿,扶贫干部所能。同时进行的,还有养殖场关停后的后续工作。在肇庆的受影响地区,扶贫部门正在组织镇村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以减免养殖户的成本负担。比如,防疫期间的地租、免费支持防疫消毒物资、提供政策补助等形式,降低受影响项目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减少贫困群众的损失。

2020年,脱贫攻坚即将进入尾声,对驻村干部而言,《决定》给帮扶村带去了新的启发,促使帮扶力量重新评估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引导帮扶对象发展其他效益相对稳定项目,确保每一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稳定产业带动。对于部分帮扶对象,还采取“一项目一对策”,引入更为长效的脱贫机制,垒实帮扶成效。

规划新出路 脱贫户再出发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肇庆市多箭齐发,推出确保人工野生动物养殖扶贫项目顺利转产转业的措施,使得受影响的群体逐步走出阴霾,带着脱贫致富的梦想重新出发。

广宁县古灶村的养殖户李方球正在整理场地,准备迎接一批鸡苗和鸭苗,取代他停养的竹鼠养殖项目。他笑着说,自己心态好,觉得停养竹鼠反而是机遇。“竹鼠受青睐的时候,被许多餐馆收购作菜肴;现在,像竹鼠这类动物,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还没有定论,与其观望,不如转行改养风险相对较小的家禽。”

其实,经过3年对口帮扶,李方球已经脱离了贫困户行列,他的脱贫法宝不是竹鼠,而是种植产业。中山市财政局驻古灶村的扶贫工作队在当地发展夏威夷果种植,打造“一村一品”,李方球认种了135棵夏威夷果树。依靠收成和“奖补”措施,他的家庭经济逐年好转。去年,大女儿外出打工,加上夏威夷果的收成,他一家四口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万元。此时,他一年前养殖的50只竹鼠,尚未到出售期。

“我不是贫困户了。”竹鼠养殖项目被按下暂停键,李方球难免有些患得患失,但驻村干部继续对他实施“一户一策”,为他“搭桥”到村公益性岗位和鸡鸭养殖项目,巩固脱贫成果。

广宁竹海天下翠,古灶村在漫山遍野的竹子包围下,有优秀的生态条件,李方球准备利用闲暇时间养走地鸡和鸭:“我已经在竹林里整理了一处好地方,开展林下养鸡,相信前景会不错。以前家里很困难,我也挺得过去;这次有驻村干部帮,这道关,我肯定能过。”

江燕梅和李方球不谋而合,她也准备腾出养蛇场,申请领养扶贫鸡苗,为了这桩计划,近段时间驻村干部经常上门走访,从长计议。同时,她的丈夫陈庆森近期被招聘到红光村的扶贫车间工作,夫妻俩一下子拿到两份固定收入。

江燕梅家里有多名孩子在上学,驻村干部为他们都申请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费补助,这对曾经因收入低微而为学费发愁的夫妇,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的学业了。“我白天到道班务工,然后见缝插针回家养鸡,每天多劳多得,相信很快能渡过难关。”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