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与古人比,当代人为书法贡献了什么?
日期:[2020-03-29]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康有为行书轴

■黎向群(著名书法评论家)

最近,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刘洪彪先生在一次公开活动中说:“我们在很多方面其实都超过了古人,你自己好像不好意思说而已!”这番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我想起了孙过庭在《书谱》中的片段: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译文:谢安问王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啊。”王献之答道:“一般人哪里懂得!”)

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译文:有次王羲之去京都,临行前曾在墙上题字。走后王献之悄悄擦掉,自己写上字,认为写得不错。羲之回家见到后叹息道:“我临走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献之这才内心感到很惭愧。)

从唐朝建朝到现在,已过1402年,今人对二王各自的艺术价值的评价,已得到了相对公允的评判。

从刘洪彪先生的话中分析,“超过”一词,语出《法苑珠林》卷一○七:“(道朗)既从进(道进)受,以为菩萨胜地,超过三乘。”超过,意思是指超越别人,在品质、功绩、道德或技术等方面超出。所谓“很多方面”,按照刘洪彪先生的原意,大抵是说当下书法在参与人数、展览规模、形式设计、书体多样、作品尺幅和拥有的资料。客观上说,这些“很多方面”确实比古人做得要好一些。“古人”所指是谁呢?是历朝历代的代表性书家,如钟繇、张芝、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赵孟頫、文征明、王铎、邓石如等,还是凡是能拿起毛笔写字的人。这是所指太宽泛,不明确。

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种风俗和传统都有自己的风格,各有时代精神。站在客观公正立场上,当代书法四十多年的复兴发展,因时运而产生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名家。在书法传承与现代探索上呕心沥血,为现代书坛注入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建立了他们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否认这些发展,是不切实际的。

从书法艺术的本质上看,书法是艺术,不是竞技,讲究的是文化内涵和艺术本体。艺术是没有第一的,只有唯一性,只有优劣之分。

晋人为书法贡献了“韵”,唐人为书法贡献了“法”,宋人为书法贡献了“意”,元、明人为书法贡献了“态”。

那么,当代人为书法贡献了什么呢?

当代书法,在展览体制下成长,唯形式化、技巧化等现象蔓延,有审美形式,却没有深刻的审美观,文化自觉意识和国学修养反而退居其次或是忽视。书法是艺术,但是不能没有文化的支撑。文化的熏陶、滋养才是书法生命永不枯竭的法宝。

自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所开创的碑学理论起,加以亲身践行,挽救了帖学的靡弱的弊病,为书坛注入强大的活力。事实表明,理论是先导,没有理论的指引与构建是很难立得住脚。当我们把矛头指向书法家的时候,而文艺批评家、学者扪心自问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呢?

姜寿田先生在《关于当代名家书法批评》一文中说:“他们(当代书法名家)面对的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当下创作现实,而是面向书史的挑战与超越,并且这种挑战与超越是不可预期和没有当下答案的,质言之,即是这种挑战因其艰难性而无法在当下获得历史检验和确证,而必经由后人所论定。而其中当然并不包含着必然的成功。”

姜寿田先生认为能否向书史挑战成功,在当下是没有答案的。“超过古人”更不是自封的,这需要历史的检验与确证,再由后人来评判。

就像林散之前辈所说的“与古人争地位,看能否三百年屹立不倒”,所以每一位当代书法家都应有责任担当的意识以及向书史挑战与发展的勇气,不需要逞一时的“口快”,应用更多的精力于践行上。此话,既是自勉,也希望能与同道共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