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修好路通财富 扶贫扶出生计也扶“活”了人心(2)
日期:[2020-03-31]  版次:[T03]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燎星村贫困户王镇宗通过养鸡养鹅脱贫,脱贫后还带着其他贫困户养殖。

潮州市饶平县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入手推动脱贫致富

村富人心归

想种观光茶园 “把外面的人吸引过来”

破旧的乡间土路不再,平整宽敞的村道成为乡村的致富路;曾经残旧的村居农舍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白墙黛瓦厝角头……一座座贫困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黄正村以种茶为主,工作队把产业发展与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帮村里建了130亩的集体生态茶园和6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把茶叶产业做大,以此来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

“刚来的时候,村集体一年收入是4500元。现在,茶园茶厂的收入一年就有25万元,除去分给贫困户的钱及其他支出,2019年,黄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1万元,全村相对贫困户16户55人全部实现脱贫。”蔡旭说,“扶贫后,村里的人口还回流了,现在户籍人口有83户313人了。”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战中,黄正村继续扩大种植了50亩茶园,同时,工作队还积极向茶叶龙头企业推荐合作,2019年11月,宋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以每年25万元承租了茶园和茶叶厂未来三年的经营权。2020年1月14日,宋凰单枞红茶研发中心、宋凰精准扶贫(黄正村)示范基地落成。记者了解到,潮州在扶贫过程中积极推进“万企帮万村”,组织260家企业与93个村进行对接,全市45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企业对接帮扶,不断完善主体带贫益贫机制。

今年,蔡旭正谋划着“把外面的人吸引过来”,因为“有人流有物流经济就会活跃起来”。目前,新村边上正在建一个茶文化广场,种了一片观光茶园,让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茶事体验:采茶、制茶、品茶。接下来,还要在村里的老池塘里养上鱼,在边上养些鸡鸭,做成可以垂钓、烧烤的农家乐模式;再把村里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想方设法让游客进来、留下,能消费,能体验,不枯燥。”蔡旭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村民的收入能在种茶之外再有提升。

打造“单枞茶之乡”品牌 辐射带动92村增收

同样以茶叶种植为主产业的麦园村,目前靠茶叶种植和加工,年产值有100多万元,驻村工作队抓住单枞茶受欢迎的商机,投资30万元入股饶平县科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项目,建立“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该项目共有贫困户12户36人参与,2017年至今合计总收益约69671元。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争取中山自筹资金90多万元,在村里建了一间约800平方米的扶贫通用厂房,打算通过公开招标招租的方式吸引更多外来茶叶加工企业进驻麦园村,一方面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也能为村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让农村贫困人口分享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收益。目前,该村12户贫困户37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单枞茶在潮州市各地广泛种植,所以潮州市利用这一特色和优势,打造品牌,着力提高市场占有量,辐射带动92个村庄贫困群众增收。饶平县更是积极实施“科技兴茶、品牌强茶”战略,擦亮“中国岭头单枞茶之乡”“全国茶叶标准园创建单位”“最具有文化底蕴茶乡”等金字招牌,发展茶园面积11.5万亩,年产值13亿元,较大规模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00多家,带动农户和贫困户7万多人。

扶贫更“扶人”

“村里整个环境好了,村里的人都精神了”

扶贫,关键是“扶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这一系列“造血式”的扶贫政策,不断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家纷纷撸起袖子创造美好生活。

“村里整个环境好了,住的地方宽敞明亮,村里的人都精神了。”蔡旭强调,村容村貌的改变让村民们整个精神面貌和个人素质都发生了变化,以前觉得没有奔头的生活,现在有了干劲,看到了希望。

家有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和多个儿女,妻子没有劳动力,杨志成一家原来只靠他种的三亩茶园,年收入不过1万多元。“有一年,采下来的茶青一斤收购价才1.2元。”产多了也卖不上价格,杨志成不敢多种,又找不到其他生财之路。“现在,把茶青卖给合作社,他们收9元一斤。种了不愁卖,有保障。”杨志成乐呵呵地说。

茶叶价格升了,又有合作社包收,“多种茶还有‘奖补’。”2017年杨志成将家里的茶园扩大到了6亩。工作队还请了专家来指导提升他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提高茶园的茶叶品质,让他利用农闲时间参加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培训,鼓励他参与村里的茶园承包。如今,他的茶园收益稳步提升,女儿们都幸福地出嫁了。坐在明亮宽敞的新家里,杨志成对新快报记者说起这些时,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现在生活好了,比‘大康’都好!”

现在正值春茶采摘期,杨志成天天在茶园忙活,但心里早已打起了“小算盘”:他计划着要将原来山上的老宅子利用起来做成民宿,加入村里的乡村旅游大规划中来增加收入。

“我以后还想开一家农家乐”

燎星村贫困户王镇宗家同样是上有老下有小,劳动力缺乏。2016年精准识别时,他们家年收入才几千元。在村里,他比较早就散养鸡鹅,有养殖经验,人很勤劳,但苦于没有销售渠道和资金。工作队找过来,建议王镇宗扩大养殖规模。工作队队长林锦波告诉新快报记者,当时王镇宗说不敢,没本钱、没技术,更怕没销路。于是,帮扶单位送来了扶贫资金,工作队联系了技术员过来教他,还给他当起了推销员,卖出后还当快递员帮忙送货。林锦波笑着感叹道:“做这些工作其实很有成就感的!以前我们只是一个机关工作人员,不懂什么市场推销。但来扶贫后突然发现自己也是有点推销天赋的,现在我们每周都能推销出几十只鸡啊、鹅啊!”

2018年,王镇宗养了100只鹅、500只鸡,全卖完了;2019年,他扩大规模养了300只鹅、1000多只鸡,赚钱了!其他村民也心动了,过来取经,“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致富的王镇宗毫无保留地将学到的养殖技术传授给了他人。“他会告诉别人怎么养、鹅苗从哪里进等等。”林锦波说,在王镇宗的带动下,燎星村现在有十几户村民也当上养殖户,走上致富路。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王镇宗的收入也节节攀升。“2019年养殖赚了十多万元,比以前好多了。”王镇宗说,今年他家的养殖规模还在扩大,目前鹅苗已经增加到了700只。“我们这里自然环境好,山水好,现在路通了,出入方便,帮扶干部让我和儿子去学厨艺,我以后还想开一家农家乐。”

不久前,燎星村捧回了2019年广东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金字招牌。林锦波告诉新快报记者,今年他们要引导更多村民往养殖方面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同时,整合村里自身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吸引外地游客,扩大影响力,让燎星村往文化旅游村方向发展。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