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奋战61天,中山一院132人“特战队”回家
日期:[2020-04-08]  版次:[A04]   版名:[重点]   字体:【
■看到妈妈走下机舱,10岁女孩李熹雅迫不及待地把亲自挑选的鲜花送给妈妈,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新快报记者 孙毅/摄

4月7日下午4时多,从武汉飞往广州的包机平稳降落在白云机场,广东医疗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132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至此,中山一院150名援鄂医疗队员已悉数回到广东。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广东省卫健委有关领导,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党委书记骆腾等院领导前往机场欢迎医疗队回家。

记者了解到,中山一院是广东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单位,从除夕夜开始先后派出三批150名医疗队员支援武汉汉口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同时还派出专家支援东莞、泉州,并作为国家专家组远赴塞尔维亚,是广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先遣队、主力军。

奋战61天回家,“一个都不少”

这次返回广东的中山一院医疗总队132名队员,从2月7日出征到昨天返回,整整61天,救治患者(包括治疗和护理)246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超过90%,这支战斗到最后的“特战队”,可谓是精锐尽出。

医疗队员中有国家级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管向东,中华护理学会呼吸与危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守珍,国际矫形外科与创伤学会骨显微外科委员会主席朱庆棠,很多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也有很多人是“90后”的青年骨干。昨日上午,武汉开发区防疫指挥部在驻地酒店举行了欢送仪式,向医疗队赠送锦旗,医疗队向武汉协和医院赠送签名队旗。领队朱庆棠教授说:“打过最难打的仗,啃过最硬的骨头,今天终于都平安回家了,一个都不少!”

“谢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武汉人民永远铭记你们的恩情!”去机场前,志愿者、武汉市民自发来到医疗队驻地酒店,依依不舍为医疗队送行。一路上,铁骑开道、警察护航,民警列队为医疗队敬礼,一位武汉警察向医疗队员豆孝岚90度鞠躬,怀着最深敬意护送“英雄逆行者”回家。

“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证……”医疗队在机场候机时,共同唱起了粤语歌《万水千山总是情》,即将离别武汉这个奋战了60多天的战场,不少队员在歌声中落下了热泪。

飞机降落到广州白云机场时,舱门打开后,队员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飞奔向了前来迎接的医院领导、同事和亲人,在阔别两个月后,大家相拥到一起,热泪盈眶。

使出组合拳攻克危重症

2月8日,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正式进驻协和医院西院区,在不足48小时内完成了新病区开区,收治了50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面对病人病情危重、医疗设施有限的困境,医疗队率先在普通病房改造、开辟了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使协和西院ICU床位扩充了25%,大大提升了重症患者收治水平。高级生命支持单元投入使用后,医疗队开展了气管插管、有创通气、俯卧位通气、血液滤过技术(CRRT)等一系列先进重症救治技术,所在病区是非ICU病区最早实施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的病区,也是开展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最多的病区。

60多天来,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中一个又一个危重症患者被抢救了回来。2月13日下午1时,一名危重症患者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的状况,正在联合查房的朱庆棠、罗益锋、成守珍等联手施救,通过有创呼吸等技术,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专家们还首次在呼吸危重症病房为患者进行血液滤过技术(CRRT)等多项技术,为重症患者搭起“生命通道”。

医疗队还构建了“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的重症患者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协作、前线后方群策群力、急救与治疗并重、新冠肺炎和基础病并重、护理与康复并重等举措,实施后的第三周开始,一直保持零病亡率纪录,为大规模收治重症病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97岁、98岁患者均治愈出院

在这场与病毒斗争的战疫中,除了专业治疗外,给予患者心灵抚慰关爱,点燃患者对生命希望也是队员们的必备技能。一场场生死接力,一幕幕医患情深的场景不时出现。

医疗队员每天在查房时都会耐心体贴地为患者做起“话”疗,在医病医身的同时,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在患者痊愈出院时,主管医生和护士都会送上一张张精心制作的问候卡片,为他们加油鼓劲,重树信心。医疗队还组建了“武汉加油·病友交流”微信群,把患者们请进群,每日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变化,了解出院病人的康复情况,解答病友问题,帮助他们早日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2月29日,在经历了反复发热、呼吸困难加重、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化道大出血等生死考验后,9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付奶奶终于治愈出院了。住院期间,黄天雯护士长和队员们每天给奶奶鼓劲加油——“奶奶,我们与您在一起,来,我们拉着手!”老人可以吃流质食物后,黄天雯和队员们又在病房和驻地酒店之间发起了“一碗粥”的爱心接力。每天队员们把一碗热粥送到老人床前,并小心地喂给她的时候,付奶奶都会露出慈祥的笑容。

出院那天,付奶奶的外孙女感动地说:“老人家能够顺利出院,与你们的爱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的感谢之情!”老人则向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就在前几天,在医疗队的精心照料下,98岁天文学泰斗韩天芑老先生治愈出院了,经过悉心治疗和护理,老人家的核酸检测两次显示阴性,消化道出血也明显改善。“很感谢广东医疗队,我在武汉生活了近70年,这是我碰到的最好的医疗人员。”韩老先生激动地说。

医疗队超八成是党员

这还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医疗队,132名队员中共产党员占了八成多。为了给医疗队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医疗队出发时,中山一院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并设置3个临时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战斗前线上。

一个多月来,在繁忙的医疗救治工作之余,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每周五晚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三会一课”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武装,还搭建心理疏导和康复平台“心灵小栈”、开展“一花赠巾帼”等活动,让队员感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和家一样的温暖。

113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抗疫斗争一线战场上践行初心使命。重症救治医疗队被国家三部委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管向东、成守珍、罗益锋三位同志被授予先进个人,并且涌现出朱庆棠、陈振光、郑莹、黄天雯等一大批英勇的抗疫战士代表。

在临时党总支的组织带领和党员们感召下,队员们纷纷向党组织靠拢,46名队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队员们紧密团结在党组织下,坚定信心,斗志昂扬,使医疗队成为一支冲锋陷阵、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强大队伍。

现场花絮

“我的妈妈,就是英雄”

“妈妈,那是我妈妈……”接机现场,捧着一束鲜花的10岁女孩李熹雅格外引人注目,她说,自己在铁一小读五年级,特地翘课来接妈妈,已经两个多月没见妈妈了,太想她了,见到她,恨不得跟她抱一抱、亲一亲。李熹雅的妈妈是中山一院护士陈赛,在武汉的这些日子,除了在隔离病房里抢救病人,多才多艺的她,还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创作油画。《整装待发》《抗疫》等油画,在广东医疗队的微信群里广为流传,用画画的方式为大家加油鼓劲。

李熹雅告诉新快报记者,2月6日晚上10点多,妈妈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说紧急整理行李,明天出发去武汉支援,早在几天前妈妈就报名参加预备队。“想到明天妈妈就要去武汉,我担心她的安全,大哭起来!”熹雅说,妈妈随后安慰她:“你不是喜欢听林则徐的故事吗?他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疫情,医护人员不去,谁去!我会平安归来的,你放心!”听了这话,她才明白妈妈上前线的苦心,停止了哭泣。那一天,妈妈准备行李一直忙到半夜,只睡了4个小时,便义无返顾地离开家,“我一直送妈妈到小区门口,含泪嘱咐她道:‘武汉可能会下雪,您一定要注意保暖哦!’”然后目送着妈妈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果然,2月16日,妈妈到武汉的第11天,李熹雅就在电视上看到武汉下雪了,雪花很漂亮,却使她担心,中午妈妈给她发来视频,视频里,她看到在漫天飞雪与怒号的寒风中“妈妈和同事们缩着身子,提着物品,在雪地上艰难地前进,风雪如刀剑般刺进他们身体里,扎在我的心上。”熹雅说,“看到医护人员,坚毅地顶着寒风,迎着雪花,向医院前进,感觉妈妈和同事,就是最美逆行者!我的妈妈,就是英雄。”但她说,看到风雪中逆行的视频,她鼻子还是一酸,泪水夺眶而出,哇得一声大哭起来,在爸爸安慰下许久才止住。晚上,她便画了一片雪花,送给妈妈。“我坚信,疫情终会被战胜,妈妈也会平安归来。这不,我妈妈回来了,我好开心。”熹雅说。看到妈妈走下机舱,她迫不及待地把亲自挑选的鲜花送给了妈妈,一家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