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梁江:真正的创作 要在真实的生命体验后才会出现
日期:[2020-04-26]  版次:[A09]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梁江 妙悟

●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疫情下的艺术生态”这一选题极具识见,我很乐意说点真实感想。这恰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这场已延续数月的疫情,大大超出了想象。我曾在京城经历过17年前的“非典”,对当时封足闭门的境况心有余悸。今年春节没了喜庆,疫情倒是风声日紧。心想,大不了窝它一两月,“非典”一样挺挺就过去了。当初与我一样自以为是的恐怕不在少数吧?

没有人能想到今年如此严峻和惨烈,连石油期货价都跌成负数,这真是颠覆了认知。像大多数人一样,头些天我也紧巴巴地盯着网页和微信上的各种信息,一种惶惑、迷惘之感渐渐弥散开来。看到一批批逆行者赴汤蹈火的背影,我每感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当灾难来临,在生死关头,艺术显出了前所未见的苍白。17年前“非典”时期,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隔离通知多张贴在小区门口或塞入门缝里。也正因为少见浊流汹涌的各路消息,我意外有了三几个月清静,能窝在家中赶完《黄宾虹全集》的撰稿重任。

大难重压才看到最真实的世道人心。疫情如漫卷的潮水,涨潮却成为许多人裸泳的不二机会。在消息与谣言交织,善心和恶意混杂的各式快讯里,不缺舍生忘死、先人后己、同舟共济,也不乏自私卑鄙、猥琐丑陋,阴暗里的人性都坦诚在强光下了。我有时肃然起敬,有时羞愧难言,有时大吃一惊,有时气愤不已……这段日子有太多的出乎意料,我自知心理承受力已至极限。

艺术这时候能干什么?绘画最直接派上用场的是贴在医院走廊和病房,能让人放松一下的漫画。书法之最大意义,在防护服上个性各异的手写姓名上体现出来了。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在网上看到的几句创作访谈。大意是,艺术于事无补,艺术家这时应谦卑地退避一边,真正的创作要在真实的生命体验后才会出现。我想,能说这话的青年艺术家已提早成熟了。

这几个月,美术仍然很热闹,画照片抄电视镜头的作品更是红火。而占据道德高地的批评家指手画脚,则成了另一道风景。这是特殊时刻的“生态”。有热心的媒体朋友邀我也发表新作或发点声音,我大多婉拒了。非常时期容易浮躁,人人都有局限,先多点理解吧。

这几个月禁足在户,时间突然变多,却大都浪费了。有十来天断断续续把年前本该做完的个人书画作品出版稿校改完成,接着想把多份积欠的文债一并清零。可惜事与愿违,头脑常是乱麻一团,常常坐在书桌前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值得一说的是这几月接连重读了几本名著。大文学家博尔赫斯是心仪已久的,他的诗句说,“为了抹掉或减轻现实的残酷,他寻找着梦想的东西”(《乌尔比纳的一名士兵》)。前些年我赴南美考察,曾专门去参观了博尔赫斯任馆长的阿根廷国家图书馆。

南美的文坛巨匠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已在研究生时代读过,今年突然想再读。幸而网购便捷,很快买到了。这时细细重读,宛如身临其境,果然与愤青时期大不一样。

“疫情下的艺术生态”这一选题极具识见,我很乐意说点真实感想。这恰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