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独自一人扶贫三年,身怀二胎仍坚守岗位
日期:[2020-05-10]  版次:[T07]   版名:[致敬母亲 扶贫女干部好故事]   字体:【
■招杰入户了解五保户邓干的生活情况。

■招杰跟进贫困户欧树生家的养牛情况。

■招杰让鸡、牛等养殖在贫困家庭生根、造血。


招杰

云浮市城管局驻云浮市云城区迳口村扶贫干部

晚上七点,招杰检查完儿子的作业,又一如既往埋头在电脑前整理扶贫资料。现今“陪”着加班的,还有招杰腹中的6个月胎儿。

自2016年被云浮市城管局选派到云浮市云城区迳口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招杰单人匹马驻村,劝说“钉子”危房户改造房舍,突破帮扶村的局限发展种养产业……“过去更难的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怀着孕,但身体并无不适,我能坚持工作。”正如她言语中的坚毅,在迳口村委干部和帮扶对象眼中,招杰一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扶贫女干部。

身怀六甲仍坚守脱贫攻坚一线

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五一”假期,招杰留在迳口村工作。她大清早回到村,先在村里走一圈,这是她驻村期间养成的习惯。

不少乡亲热情地向她打招呼:“阿招,去边个屋企呀(要去谁的家),先来我家坐坐吧。”四年过去了,招杰的身影不仅人人熟悉,更广受爱戴。

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招杰隔三差五入户走访,大家慢慢留意到,她竟然是个怀孕6个月的二胎妈妈。每当有人惊讶,招杰总会笑说:“我会小心的,谢谢关心,多走走对身体好,扶贫健身两不误。”

招杰38岁了,得知她怀上了二胎,驻村第一书记何伙新将相对轻松的资料整理工作留给她负责,为她减压。但她闲不住,只要帮扶对象一个电话,她就会上门去了解情况。春节前夕,她还亲自出马,苦口婆心劝说五保老人摈除迷信,修缮危房新家。

“当初看到贫困户的困境,就想去拉一把,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应该帮,有责任去帮。”招杰说,助农情怀是她“拼”的动力。

“有能力帮,应该帮,有责任去帮”,这样的想法,支撑招杰持续七年扎根在扶贫工作中,为贫困乡村“造血”,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贫困家庭现状。

正因招杰在“双到”帮扶中成绩显著,2016年,她又被单位选派到云浮市云城区迳口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单枪匹马扶贫三年尽显巾帼本色

对于扶贫,招杰策略清晰:了解清楚贫困户的想法,连接产业和资源,激励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以“造血式”扶贫带动帮扶对象和贫困村脱贫致富。

迳口村位于云城街最西面,是距离市区5公里的“城中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0户114人。令人敬佩的是,驻村前三年,扶贫工作就靠招杰单人匹马地开展。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一个人的扶贫队”如何开展工作?招杰的长处在于擅长规划和梳理,每每入户,都能清楚准确梳理出贫困家庭的需求和意愿。为此,乡亲常常看见招杰白天入户与贫困户沟通,或者商议或跟进帮扶项目,或者为贫困户解决问题;晚上,又看见她挑灯做计划,填写项目申请资料和完善帮扶台账。“在驻村的七年里,除了春节,基本每天都是这样。”

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阶段,招杰共筹措各级财政帮扶资金114.58万元发展产业扶贫,通过入股公司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2016-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中,评选她为“作出突出贡献个人”,并通报褒奖。

2019年,单位加派了扶贫第一书记到迳口村和招杰搭档,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底,迳口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58户达到“八有”脱贫指标。剩余的2户,也有望在今年6月底前稳定脱贫。

贫困户的“振翅”蜕变最让她欣慰

如今,“两不愁,三保障”日渐覆盖迳口村每个贫困户,村里有了首个马铃薯种植产业;水稻、发财树的种植项目,鸡、猪、牛等的养殖项目,经由招杰调度,化整为零地落户到贫困家庭,生根、造血。

回顾帮扶成果,最让招杰欣喜的是,曾经为生计满脸愁容的贫困户,不管务工还是参加种养产业,现在都变得积极主动,再也没有当年的自怨自艾。

男孩欧家锐一家,是经过招杰帮扶,变化最大的贫困户。欧家五口人,爸爸年纪大,妈妈身体弱,姐姐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小锐从小患上先天性脊柱侧弯,坐立都成问题。

当初,招杰看到的这个家庭,在贫病交加中,一蹶不振。小锐爸爸妈妈抓住她的手,恳切地说:只要能给孩子凑钱治病,他们做什么工作都愿意。

父母的爱子之心令人动容,招杰仔细为欧家制订了帮扶计划,不仅为小锐申请了大病医保,还为从没上过学的他申请送教上门,联系助学补助。为了帮扶欧家增加收入,招杰将牛、化肥、水稻种子、马铃薯种子送到家中,鼓励他们依托扶贫产业发展种养。

如今,大病医保报销减轻了小锐的治疗负担,水稻和马铃薯等都卖出了好价钱,曾经的贫困家庭达到了脱贫指标。前年欧家屋顶安装了扶贫光伏,稳定收入又添上一笔。每逢见到招杰,小锐的爸爸都眉开眼笑,主动告知家里的收益情况。“像小锐家一样变化巨大的贫困家庭还有很多,看到他们能安居乐业,便是对我们扶贫工作最大的鼓励,不管多累,都有价值。”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图片: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