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让贫困女孩如她的名字一样欢乐起来
日期:[2020-05-10]  版次:[T09]   版名:[致敬母亲 扶贫女干部好故事]   字体:【
■吴媛和同事一起进村入户调查贫困户住房情况。

■吴媛在整理贫困户“一户一档”档案资料。

■吴媛陪同贫困女孩李欢到广州就医。


吴媛

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坪埔村挂钩帮扶干部

今年,是吴媛过的第一个母亲节,这位扶贫老手,在去年底当上了新手妈妈。如今,在家休产假带娃的她,操心着5个多月大的宝宝晚上总醒该怎么办,同时挂心着挂钩帮扶贫困户的脱贫稳定情况。2015年,在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的吴媛,成为了挂钩帮扶该镇坪埔村的扶贫干部,这一干就是4年多。扶贫工作虽忙,她却是乐在其中,“看着一户户贫困户能脱贫致富,生活变得更好,心里其实就很开心。”

“宝宝在肚子里都很支持我”

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列入新时期精准扶贫对象户有212户354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6户69人,低保贫困户129户228人,五保贫困户57户57人。

因为意溪镇都是分散贫困户,没有贫困村,贫困户最多的一个村有20多户,少的就只有几户,因此没有派驻村干部。吴媛挂钩帮扶的坪埔村,村子比较小,仅有3户贫困户,她负责村里所有贫困户的帮扶工作以及镇里相关的扶贫工作。“虽然不用一直驻村,但贫困户或镇里扶贫有工作要马上过去。平时单位工作忙的话,我都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再过去。”过去4年多时间里,吴媛的日常就是在工作单位和挂钩的扶贫村之间来回奔波,两边都得兼顾。

对于她忙碌的工作状况,“我家里人都很支持。怀孕的时候,肚子里的宝宝都对我很好,没有特别大的孕吐反应。”吴媛开心地说,“虽然很忙碌,但我还蛮乐在其中,看着一户户贫困户生活变得更好,一步步脱贫致富,心里其实真的很开心。”她特别描述了一下说,“有些贫困户,之前住的房子一直漏水,还有塌陷的危险,驻镇帮扶工作小组帮他申请资金去改善,改造完了他住得开心,我们帮扶的干部看着也很有成就感。”

带着贫困女孩到广州求医

吴媛告诉新快报记者,坪埔村里的3户贫困户中,有2户为五保户,按照政策有兜底保障。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村里仅有的那1户一般贫困户。“这家就两个人,70多岁的奶奶和孙女,女孩名叫李欢,刚从技工学校毕业。”情况特殊的是,李欢患有较为严重的手汗症,手一直出汗,导致她无法去企业打工,同时她还得照顾家里的奶奶。为了帮扶李欢家,让女孩如她的名字一样变得欢乐起来,大家一起想了不少办法。

吴媛回忆着说,当时潮州市的有关领导干部到村里来调研扶贫工作,正好到了李欢家里,发现她有这个症状后,这位领导干部主动帮忙联系广东省中医院,为李欢进行治疗。“那年,我和村里的妇女干部陪着李欢一起到广州去治疗。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星期左右,李欢的手汗症的症状就有了明显改善,不会一直不停地出汗。”但医院方面表示,这个病还要靠后续治疗,吃药慢慢调理,不是一下子就能好的。吴媛记得很清楚,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正好快到端午节了,“为了陪李欢,2016年的端午节,大家都是在广州的医院过的。”吴媛还告诉新快报记者,为了解决李欢看病的后顾之忧,村里实施村企结对帮扶的企业,为她提供全额医疗费用帮扶。

从广州治病回来后,吴媛和村里的干部发现,因为家庭情况不太好,李欢初中毕业就没有读书了,在家里做一些手工补贴家用。但她自己还有读书的意愿,想去学习。为了达成她的心愿,镇委书记联系了当地的技工学校,让她去继续读书。“她去年毕业,已经出来工作,家里现在真的脱贫了。”

“一村一品”推进产业扶贫

尽管村里的贫困户较少,而且都有了脱贫保障,下半年脱贫攻坚的压力相对比较小。但吴媛还是强调,今年要继续抓“两不愁、三保障”的政策落实,防止因住房安全或医疗保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返贫。

“镇里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大户不多,自身的产业规模不大,加上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较少,镇里和村里此前在产业扶贫方面一直比较薄弱,没有大规模的产业扶贫项目。我们村在产业扶贫方面,就投资了镇里的一个小水电站,给贫困户一些分红。”吴媛告诉新快报记者,今年镇里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契机,要立足自身优势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加快推进产业扶贫。“有的村准备打造成‘厨师村’,依托潮菜培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有的村准备打造成‘茶叶村’,由村里的茶叶龙头企业牵头,设立茶业产业扶贫基地,举行制茶技艺培训;还有的村要打造成‘木雕村’,村里有传统的手工艺大师在,可以发展木艺产业,发动贫困户参加木艺技能培训。”

吴媛认为,通过这些劳动技能培训,可以推动镇里的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让扶贫“血液”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如此,意溪镇正在推进成立扶贫促进会,进一步整合扶贫资源,通过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实行灵活多样的扶贫措施,成为扶贫政策的有效补充。同时,还要扩大帮扶覆盖面,特别是针对边缘贫困户有的放矢地进行帮扶,实现“未贫先扶”,尽量防止出现返贫和“贫而后扶”的情况。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通讯员 许瑞贞

■图片: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