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春节要赶回村战疫 儿子默默帮她收拾行李
日期:[2020-05-10]  版次:[T15]   版名:[致敬母亲 扶贫女干部好故事]   字体:【
■儿科病房里,李淑华(右)探身检查患儿的身体状况。

■下乡义诊,李淑华为前来问诊的小朋友做检查。

■李淑华(前排右二)与医院的同事合影。


李淑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儿内科主任医师

挂职毕节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李淑华的声音像青石间叮咚的溪流,不急不缓,清澈和暖。作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主任医师,李淑华的年平均看诊量超过1万人次,每个生病的孩子,听到她的声音,都能接收到宁静与安全的信号。

但奇怪的是,李淑华的儿子并未因母亲的特殊身份轻视疾病,每遇流感、手足口病流行,他都惊惧不已,“一出现传染病,儿子就特别紧张。”李淑华说,唯有今次,在遭遇令任何一个普通人都闻风色变的疫情之时,孩子却变得独立、坚强。

请缨赴黔,翻山越岭救治病童

2019年10月17日,时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副主任医师的李淑华,积极响应东西部扶贫协作医疗帮扶计划,主动请缨远赴贵州毕节市,挂职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毕节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当日下午,李淑华从机场赶到会场,参加对口帮扶座谈会,她握着手麦告诉广黔两地的同行,作为第二批援黔医疗人员,她将要做的,是带领毕节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团队组建儿科专科门诊和儿科病房,改变院内儿科药品种类匮乏的窘境。

温婉的笑容、坚定的眼神,这个来自广州的儿科专家给当地医生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渴望汲取广州营养,以更强大的毕节儿科体系造福苍生。

李淑华不负众望,在病房、义诊现场、培训课堂,你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就要通过‘传帮带’,把广州的医疗技术、经验,留在毕节。”

事实上,除了出诊、教学,李淑华还是广黔同心的一个枢纽站。去年11月,广东省第一扶贫工作组毕节组得到消息,在纳雍县的贫困山村里,有个从4岁起就挂着尿袋生活的男孩,因为生活不便至今不能读书。11月15日,李淑华和毕节组综合部部长曾庆彬一起赶到男孩家里。

医者仁心。在阴暗低矮的房屋里,李淑华的心揪得生疼。“孩子不爱说话,因为很少出门与人交流,精神和智力发育稍受影响。”李淑华把男孩的资料发往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助力贵州毕节脱贫攻坚,解决贫困户患儿的疾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州市妇儿中心组织多名泌尿外科专家讨论后形成共识。

11月26日,李淑华将男孩护送到广州市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次月19日,该院泌尿外科刘国昌主任为他施行手术。两周后,伴随男孩8年的尿管被成功拔除。“这是广州医疗的力量,东西部协作帮扶的力量。”李淑华为患儿的新生欣慰不已。

令出随行,告别家人奔赴前线

春节的喜气,因突至的疫情而沉寂。节前才回到广州的李淑华心神不宁,医生的直觉告诉她,从未经历过烈性流行病的毕节,可能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预案。“我担心毕节市卫生系统不能有效应对这类高传播性高致病性的传染病。”李淑华参加过2003年的抗击非典工作,她想尽快回到毕节,为当地的疫情防控尽一份力。

“买到票了!”1月28日,年初四,李淑华一早就抢到去毕节的高铁票。她不顾家人劝阻,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告诉丈夫:“我是一名医生,保护健康和生命权是我的责任;我还是一名扶贫干部,帮扶地区和贫困人员有了困难,我要去解决。”已经读大二的儿子未参与父母的讨论,他默默走上前,帮妈妈把衣服放进行李箱。“家人是懂我的,他们只是担心我。”简单告别之后,李淑华带着丈夫和儿子的祝福返回毕节,当天下午即前往市卫健委请战,成为医疗救助专家组成员。1月29日,李淑华被派往大方县会诊毕节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在大方,李淑华向毕节市提出,医院院区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对新冠肺炎病人,应指定定点医院隔离集中收治。当日,毕节市专家组实地调研,同意了李淑华的全部建议。

回到毕节市妇幼保健院后,李淑华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制定孕妇和儿童的防治方案,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孕产妇防治方案,并得到毕节市卫健委的肯定及推广应用。

榜样力量,儿子在迅速成长

在毕节工作已超过半年,李淑华初来时上气不接下气的高原反应逐渐减弱。她说,儿子常提醒她锻炼身体,今年1月来毕节看望她,还带来轻便的运动器械,“他走时跟我说,这个不好用,放你这儿。”李淑华知道,酷爱运动的儿子很喜欢这个小物件,他只是担心妈妈不肯收,所以说不好用。

“我来扶贫,也是想给孩子做个榜样,让他知道现实中还有很多偏远贫困的地区,还有很多生活贫困的人需要关怀、帮助。”援黔半年多,她能感觉到儿子的变化,习惯于接受父母付出的大男孩,如今已经懂得独立和承担。春节短短数日相聚,李淑华和孩子有过交流,她欣慰于儿子的凝神倾听,虚心提问,起而立行。

母子俩以前聊过大学生支教的话题,但儿子的态度并不积极。但在他们最近一次的讨论中,李淑华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对以己所长弥补他人之短的志愿付出有了很大认同。李淑华笑着说,父母的行动产生的推动力量远胜于说教,她很开心地与记者分享自己的喜悦:“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自己整理出像学校宿舍一样的空间,一张书桌,一个单人床,作息时间全部按照校内安排,很正规地上网课。”

“妈妈,毕节的情况怎么样?多保重身体。”这段时间,孩子发给妈妈的短信明显增多,母子俩心照不宣,李淑华能从简短的文字中读到温暖,“其实从我加入对口毕节的医疗帮扶后,他就在迅速成长。”李淑华笑着说,能成为儿子的榜样,她很自豪。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图片: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