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家长应共情倾听多互动 学校加强心理课程建设
日期:[2020-05-10]  版次:[A03]   版名:[重点]   字体:【
■4月27日,广州南沙区首批开学的21所中学1万多名师生有序返校。(资料图) 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摄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集中在亲子关系、学业等

明天又将有一批学生复学复课。返校后学生如何适应校园生活?近日,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的“防控新冠肺炎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1224313份,约占全省中小学生总数的十二分之一。调查报告显示,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学生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为10.5%……9日下午,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举办中小学生防控新冠肺炎专家媒体座谈会。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张持晨教授在会上发布了《全省中小学生防控新冠肺炎调查报告》(下称《报告》),透露了上述信息。

“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亲子关系冲突、担心学业、与同伴关系这些方面。”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静波教授作了“走心的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的专题报告。她提出,学校要在教学安排上预留调整适应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粤卫信

多为与家庭成员之间冲突等问题

“疫情之初,心理问题多是对疫情的担忧引致,开始上网课后,越来越多是亲子关系冲突。随之学生复学,亲子冲突不一定会减少。”赵静波教授告诉新快报记者,作为一名全国注册心理督导师,疫情期间,她在各个平台做了五六十场的公益督导,每次都有心理咨询师反映1-3个案例,有些是中小学生直接打电话来反映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对学业的担忧、与同伴的交流问题等。

赵静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老师、社会各界都应当非常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每周出门诊,一个门诊看30多患者,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中小学生。”赵静波告诉新快报记者,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她举例说,最近在门诊中遇到一名孩子,边说边流泪,状况非常差。赵教授建议家长:“现在需要带孩子住院了!”家长则认为,现在是孩子读毕业班,学习很紧张。

有一名孩子抑郁很严重,赵教授对家长说一定要服药了,家长却觉得孩子是没事找事,根本没病。有家长觉得,药物有副作用,不想让孩子吃。赵静波说,这样的家长很多,现在孩子们生在网络化的时代,如果遇到不能沟通不能共情的父母,不成网瘾、不得病真是万幸。

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要共情倾听

“如何防范孩子的心理危机?未成年人的问题,源于家庭,始于父母,行于孩子,因此,路径就是家长的意识、态度和行为。”赵静波说。

因为孩子不认真上网课,家长指责孩子“懒”“不负责任”“没用”……赵静波说,亲子关系紧张时,会发现焦虑的父母总是给孩子贴了一堆标签。

对此,她指出:“问题是问题,不要给孩子贴一堆标签,这样孩子肯定不开心。”赵静波认为,应当多深入了解孩子,多听孩子讲述,深入到亲子互动的实际场合,才能找到亲子互动的问题所在。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张白纸开始的,成长过程中,与照料者之间不断书写故事。”面对亲子冲突,她建议父母可以多回忆与孩子温馨、谈笑风生的时候,曾经的和谐隐藏着解决当下矛盾的方法。如果父母想亲子关系更丰富,更有希望,那么要看到冲突的一面,也要看到温馨的一面,用动态、全面的视野去看待。我们要充满尊重、透明和好奇,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

另外,要共情倾听。家长不要理所当然地说教和说理,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挑战的专家,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尊重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权利。

赵静波提到,当接到心理咨询时,父母都希望有固定有效的解决办法。她表示,所有的冲突都在亲子关系里,但不用去找固定的方法,而是好好跟孩子互动。解决亲子冲突的关键,摸清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是怎么跟孩子互动的,解铃还需系铃人,认真看问题,动态思维放眼未来。

用“翻转教学”法启发调动学生

假期当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学生们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赵静波建议,老师可以先试一试“翻转教学”法,让孩子们来主导、来讲述,从而让他们顺利度过“宅家”与“复学”衔接阶段,起承上启下作用。

“宅家的超长假期里,孩子们上各种各样的网课接受知识、长期面对家长的各种要求,孩子们交流和诉说的机会相对较少。返校了,学校不妨组织各种团体活动、班会,让孩子多开口……”赵静波指出,绝大部分学生是希望返校,回到正常的校园生活的。

为了尽快让他们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中,老师可以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漫画赛、广告设计等,分组交流、活动,让孩子们多讲述或描绘疫情中的生命故事。这段时间肯定有开心高兴、悲伤低落等情绪,什么事情让学生感到开心?他们又是如何走出低落情绪的?多讲故事,挖掘学生们内在的宝贵体验,把他们积极的一面调动起来,启发、激发他们积极面向未来。

相关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静波:“三步走”与孩子有效沟通

第一,家长要学会无界限沟通,好沟通是“听”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要下判断,要倾听。此外,在沟通时,多讲些孩子感兴趣的,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否则沟通的“大门”就会越来越封闭。

第二,在沟通时尽可能具体化,避免抽象化。比如,当孩子跟自己聊起学校某某人违反纪律或调皮时的趣事,不要一开始就教育孩子,可以问孩子“你怎么看待他的行为?后果会怎么样?我们就一起想一想,怎么做才能更好解决这个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孩子统一战线,与孩子共同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多谈“情”少讲“理”。父母和孩子发生分歧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则会将问题放大,这样会让矛盾成为真正的问题。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一点非常重要,平时则可以多通过开玩笑、身体接触等方式,拉近孩子的距离。

链接

广东超八成中小学生 每次外出回家都洗手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张持晨教授在座谈会上发布了《全省中小学生防控新冠肺炎调查报告》(下称《报告》)。3月8日至21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以网络为平台,面向全省中小学生开展“防控新冠肺炎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到全省调查问卷1224313份,约占全省中小学生总数的十二分之一。

调查发现在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方面,分别有96.3%和80.1%的中小学生知道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预防措施中,选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不聚集、用公筷的比例分别为99.7%、99.1%、94.4%、96.3%和53.6%;咳嗽打喷嚏正确做法和避免与发烧呼吸道症状者接触正确认知比例分别为88.0%和80.8%;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生各项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知晓率高于非珠三角地区。

预防行为方面,89.3%的中小学生每次出门戴口罩;32.2%的中小学生出门戴口罩需要家长监督;87.6%的中小学生每次外出回家都洗手;82.1%的中小学生能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18.9%的中小学生外出回家洗手需要家长监督;43.2%的中小学生家中每次吃饭使用公筷;95.1%、54.7%、96.7%、57.3%的被调查中小学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过后会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用公筷;除每次就餐使用公筷外,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生其他预防新冠肺炎行为形成率高于非珠三角地区。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学生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为10.5%。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