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昔日贫困户化身致富带头人 古稀老人带领“空心村”蜕变
日期:[2020-05-14]  版次:[A09]   版名:[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字体:【
■英德市桥头镇坪山村上楼村小组长陈结坤。受访者供图

■今年基地上种植的丝苗米长势喜人。受访者供图

■陈结坤手机拍摄的家乡的彩虹。受访者供图

■新快报记者 陈斌 通讯员 李美全

广东省英德市桥头镇东面,有一处叫做坪山村的地方,这里是一个有着5个自然村小组的省定贫困村,其中有一个村小组名叫“上楼”,小组长是土生土长在此一辈子的陈结坤老人,古稀之年的老爷子性格开朗乐观,坎坷经历没有磨灭老人对生活的激情,这两三年,当了40年小组长的他更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着村民脱贫奔康。

曾经的撂荒地如今丰旺

“我们这村种地存不来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土地撂荒的多呢。”陈结坤回忆起之前坪山村的情况:“地里就种点儿苦瓜、辣椒、花生、稻谷,一年下来一亩地能剩下个300块钱,再刨去农药肥料啥的,基本没剩,娃要读书,人要吃饭,难呐!”老爷子家里人口多,十几口人围着一口锅吃饭,能管温饱就不错了。

老爷子的二儿子十几年前去世,大儿子患了白血病,医治花费了不少钱,三个女儿外嫁出去,都没在身边,家里没什么劳动力,儿孙们吃饭读书,入不敷出,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碧桂园集团结对帮扶,在坪山村启动了黑米种植产业扶贫项目,老人家的日子开始改变,“镇上找到生产队,让我们做村民的工作,把零散的土地租过来,做个试点。”老爷子说道。一亩地按一年800元的租金,租期十年,总共整合300多亩,当时有个别几户村民不愿意,觉得自家的田地位置好,不乐意出租。

老人家40多年的村小组长不是白当的,苦口婆心掰开揉碎给做思想工作,给人算账,“村民的地是五年重新分一次,我给他们几个说,五年重新分的时候,这地还不定是不是你家的呢,可要是租给项目,一租就是十年,你自己算算这个账。”

这300亩的种植基地,采取的是租金收入+年度分红+日常务工结合的模式,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收益,“去年村集体分红分了3万块呢,十几户贫困户也都分了红。”老爷子很骄傲地告诉新快报记者。

今年春耕基地上没种黑米,种的是丝苗米,“要换田面种的。”老人家说,土地也要休息,春分前后的农忙时节,专门抽调有劳力的贫困户戴着口罩在田里耕种,“每天能有80到100元的务工费,也让他们不断有收入。”说着老爷子喜滋滋地翻出手机里他拍的照片:“看看,长势可以的。”

性格乐天派的非遗传承人

尽管年逾古稀,老爷子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充满活力,身子骨据他自己说也还算硬朗,这恐怕跟他比较乐天派、想得开不纠结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坪山村是客家山村,语言以客家话为主,所以老爷子自嘲“普通话也不行,粤语也讲不好”,可是他却把桥头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春牛”唱得甚有味道,更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舞春牛”是一种用打击乐和锣鼓作为伴奏的民间传统客家习俗,体现农人们对耕牛的感恩和喜爱之心,2016年被收入英德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时候在田间地头,兴致上来了,老爷子也会唱上几句,对这片土生土长的黄土地表达深沉的热爱。

“在我们家乡拍的彩虹,”老爷子像个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看他手机里最新拍的照片,“今天17:23。”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