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石窟保护的难点在于防风化和防渗漏 龙门石窟:呼吁更多科技力量参与
日期:[2020-05-17]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1:1的3D打印龙门石窟复制窟,在广东省博物馆亮相。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

■在“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上,用三维数字化虚拟复原了万佛洞洞口南侧的一尊菩萨像,也让观众看到了有颜色的石窟雕像。该复原项目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三维数字化技术、雕塑、颜色检测及石质分析技术相结合,融内容、技术、艺术为一体,对其进行了虚拟复原,从根本上形成一整套的虚拟修复保护方法,具有不接触文物本体、修复可逆性的优势,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拓片)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位于洛阳城南5公里的龙门石窟,是一处大型碳酸盐岩质的石窟寺群落,始凿于公元49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余江宁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石窟的保护是我们文物工作者肩上的首要职责,要让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代代相传。注重本体防护,加强科技防护,推动寺院遗址保护,不仅要靠我们自身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界的参与和合作。”

“外界需加深对龙门石窟保护的了解”

据了解,龙门石窟本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围岩崩塌、洞窟渗漏、雕刻品风化三类病害最为典型。

201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龙门石窟病害现状调查项目立项,2018年完成项目报告验收和结项工作,为龙门石窟的保护、管理、监测、规划、信息化建设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展了“龙门石窟地质灾害调查”“河南石窟寺及摩崖石刻病害调查”等项目的实施。

该研究院还全面实施了洞窟保护治理工程,目前,擂鼓台区域、万佛洞区域、潜溪寺、东山万佛沟区、宾阳洞、敬善寺等区域的洞窟渗漏水基本得到治理,石窟的保存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文物保护工作者正在不懈努力,同时,他们也再度发出了呼吁。采访中,余江宁再言:“我想要说的是,外界还需要加深对龙门石窟保护的了解,虽然石窟本身的石质为石灰岩,相对敦煌的砂砾岩而言,石质条件要好,但是石窟有1500多年了,各种病害、蚕食,依旧造成很大威胁。石窟保护有自身的难度和特点,尤其是在防风化、防渗漏方面。我们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尤其需要科技保护力量的参与。” “当然,我们要更好利用现代媒体加大石窟保护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使社会各界对龙门石窟的保护了解更深入。”

据悉,作为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试点单位,目前龙门石窟该体系已经完成四期建设,进入运行阶段。

此外,“硅酸盐天然无机胶凝材料研究”“库存文物(疑似宾阳中洞礼佛图)残件清理”“防风化材料比选试验”“龙门石窟颜料调查”“龙门石窟水泥影响调查”等项目课题正在开展和落实。

唐代香山寺遗址发掘获阶段性成果

“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作为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的著名人文打卡点,香山寺自古以来的粉丝,都是鼎鼎大名,从唐代的香山居士白居易,再到宋代的六一居士欧阳修,诸多文人吟诵比兴、相互酬唱的诗篇,使香山寺声名远扬,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抹华彩。

香山寺埋葬有唐高宗时期的著名高僧、古印度人地婆诃罗(唐言日照)。该寺是武则天下令建立的皇家寺院,唐武周时期著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的诗坛佳话也发生在这里。

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路伟介绍,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香山寺考古队,自2016年起对龙门唐代香山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30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编写2016-2018年发掘报告。

龙门石窟同时也开展了唐代奉先寺、明清乾元寺、皇觉寺、石碑窝、奉先寺遗址北台地、无梁庙等遗址的考古钻探工作,掌握了基本信息。

3D打印让龙门石窟“走”到岭南

于科技创新方面另一个引人瞩目的举措,就是“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3D打印技术的运用,让不可移动的龙门石窟的龛窟,从龙门山的崖壁上走出去,第一次开始其传播传统文化的“移动”之旅。

得益于这个工程,现今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上,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高树等四座复制窟,从中原“远行”至岭南,首度亮相在羊城观众面前。

这四座佛龛是古阳洞有计划布局开凿之初较早进行的四座佛龛,它们以高超的技艺水平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代南北交流、东西融合的盛况,丰赡粹美,难以言表。这四座佛龛的三维数据精度目前是国内最高的,科学记录和原真呈现了龙门石窟北魏佛龛锦绣般的美。

更重要的是,其中随龛凿出的造像纪事碑,是入选《龙门二十品》的北魏书法圣品。

龙门石窟研究院方面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自2005年开始启动的“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主要是通过数字记录的方法为文物的研究、保护、展示以及文化衍生品等方面提供依据,并能够在扫描已知数据的基础上帮助重建已经不存在的或者被毁坏的历史遗迹。

该工作已持续进行10多年,至今已完成80%窟龛的数据采集工作,建立了石窟三维数据库;制定了文物系统第一个省级地方标准《石窟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完成看经寺数字展示系统;虚拟复原了古阳洞高树龛佛首、火顶洞左胁侍菩萨头像;完成了万佛洞虚拟全景展示、万佛洞窟门外观音三维数字化复原3D打印、古阳洞北壁第一层4大龛数字化扫描3D打印和《龙门二十品》碑刻题记数字化多媒体展示等。

《龙门二十品》魄力雄强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向记者介绍:古阳洞,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窟内保存了近800块题记。其中,书法史上著名的魏碑体的珍品——《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就刊刻于古阳洞中。

这十九品,主要是为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皇室贵族、高级将领、地方官僚和高级僧侣所发愿祈福开窟造像的发愿文,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书法艺术、文字演变、雕刻技艺方面的巨大价值。

清末著名文人、“戊戌变法”中重要的改革派康有为曾评价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书体特点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本版相关图文资料除署名外由龙门石窟研究院和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