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水滴筹与轻松筹员工再起冲突 是做公益还是抢生意?
日期:[2020-05-22]  版次:[A17]   版名:[财眼]   字体:【
■廖木兴/制图

水滴筹和轻松筹员工又在医院“掐架”了。5月20日,水滴筹、轻松筹联合发布声明称,双方员工在沟通中因误会产生口角争执,已达成和解。需要注意的是,这已不是这两家近期第一次冲突了,其背后显现的是互联网众筹平台为了导流不惜一切代价拉新、为了盈利卖保险等诸多乱象。有观点认为,行业协会应做好行业自律规范,把商业行为和公益行为做界定划分;还需要加速立法,让求助者和志愿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新快报记者 刘威魁

冲突背后凸显众筹平台乱象

5月19日,有市民举报重庆肿瘤医院内,水滴筹、轻松筹员工因“扫楼”立项起冲突。20日,水滴筹、轻松筹联合发布声明回应“重庆肿瘤医院起冲突”一事称,双方员工在沟通中,因误会产生口角争执,未发生斗殴和受伤,双方已达成和解。

实际上,水滴筹、轻松筹旗下的员工,曾多次发生斗殴事件。4月13日,水滴筹员工被爆出在河北某医院对轻松筹员工拳脚相向,随后两家公司在事件回应中公开“互撕”。有业内人士指出,基层员工为了抢生意而打架事件只是表象,背后显现的是此类互联网众筹平台的诸多乱象。

2019年12月,一则员工“扫楼式”筹款的视频曝光了水滴筹的运营漏洞,视频中水滴筹的地推“筹款顾问”美其名曰“志愿者”,在全国40多个城市的大医院扫荡。而这些自称“志愿者”的地推人员,薪资构成都是底薪加提成模式,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提成跟筹款金额多少没有关系,只和单数有关系,公司还会根据完成的单量实行末位淘汰。当被问到公司为什么要强制发单时,有员工表示是“为了占领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起筹款的过程中,“筹款顾问”不会过多了解患者病情和真实经济情况,只需简单口头询问,直接套用模板,随意填写筹款金额,然后就鼓励患者四处转发筹款信息。在筹款完成后,有的员工还会给患者推荐医疗保险,并称这个时候患者购买保险的几率比较高。

截至5月21日,新快报记者浏览招聘网站发现,在北京、广州等多地,仍然有大量招聘“筹款顾问”的信息发出。

商业与公益界限需明确

实际上,筹款只是一种引流方式。水滴筹、轻松筹多是通过筹款获取用户,最终引导至保险,然后跟各个保险公司合作收佣。新快报记者发现,不管是通过轻松筹还是水滴筹的链接,每向一位病患捐款时,捐助页面会出现类似“大病互助权益”的广告。

以水滴筹为例,发起筹款链接后,会有相关链接引导跳转至水滴互助及水滴保的相关页面,引导加入。如加入水滴互助后,用户也会被引导至水滴保“600万医疗保障”的投保页面,投保提示也是加粗标红字体提示“首月3元”,旁边一行灰色小字体写着“次月11.5元起”。新快报记者留意到,一次性付清保费实际需要271元。

需要注意的是,两家公司现有的业绩,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众筹+互助+保险”的模式。水滴筹旗下的保险商城显示,2019年水滴保险商城年度新单年化保费突破60亿元,2020年季度新单年化已经突破30亿元。同时,轻松筹公布的数据也显示,旗下轻松保在2020年1月-2月的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近10倍。

“个人大病筹款和互助业务,都是用来教育和获取互联网保险用户的场景和工具,其迎合了消费者想要保障,却又不想花钱或不想多花钱的心理,从源头破解了获客难的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人士分析指出,“筹款+互助+保险”的模式,顺理成章解决了平台流量变现的问题,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公益”平台的员工会因“扫楼”而起争执,线下员工管理难题又为何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

在乱象频繁发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网络众筹平台的信任危机,线下运营漏洞难补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网络众筹这类平台做了商业引流也即意味着平台既是公益的,又是商业的,商业的运营会借助公益的名义而进行,这也成为平台管理的一大难点。”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君建议,行业协会应做好行业自律规范,把商业行为和公益行为做界定划分,另外还需要加速立法,保证信息透明,让求助者和志愿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