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 800年后一场最美丽的意外相见
日期:[2020-05-24]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宋磁灶窑绿釉菊瓣花口碟。 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南海I号”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广东阳江海陵岛,工作人员在“南海I号”发掘现场进行清理工作(5月12日摄)。 新华社发

■“南海I号”出土文物金双重项链(5月12日摄)。新华社发

■《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现场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800年前,这艘巍峨的商船在日光下意气风发启航,南宋的旗帜猎猎,是征服海洋和财富的前奏。它慢慢驶出人们期待的目光。

直到800年后。“海底一片漆黑,能见度很低,突然我感觉碰到了一个突起物”,时任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多年之后这样对人们回忆,他此生接触到的第一艘中国古沉船。

它以这样的方式回来。

它是“南海I号”。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上榜。

1

最美丽的“意外”

千百年来,商船往来。胜利归航的荣光和淹没海底的艰险并存。

公元前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脉络。同一时期,中国商人从帝国南部港口出发,跨越南海和印度洋,与东南亚、南亚诸国通商,开辟了延续两千余年的海上贸易线路。

世易时移,至北宋,冗兵、冗官、冗费为南宋王朝留下巨大财政负担,原陆上丝绸之路,受辽金夏影响不复通畅,加之造船技术突飞猛进,南宋朝廷和商人把海上航路,推向鼎盛。

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带来的市舶收入巨大,正如宋高宗所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穿梭于各大港口的商船,满载着珍宝,为海内外商人带来无限商机。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和航海图书馆中,查到一条古沉船。资料显示该船属东印度公司,长42米,载白银6箱、细锭385.5吨。当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决定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这艘外国沉船,由下属广州救捞局具体承接这一业务。尽管英方人员画出了细致的沉船地点,这条东印度公司沉船并未找到。但水下作业人员意外地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共247件,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

国家博物馆前馆长俞伟超,为这艘“意外发现”的800多年前的南宋商船,命名为“南海I号”。

2

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

1989年11月上旬,“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在广州成立,调查队在11月中旬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90年代沉船调查工作搁置。2001年4月,调查工作重启,2007年12月22日,“南海I号”整体出水。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工作,前后历经约30年,从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到发掘保护和公众展示,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经典之作,也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就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公开资料显示,“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其沉没地处在广东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也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截至2019年8月,“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超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以瓷器为大宗,“主要出自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磁灶窑、闽清义窑等南方地区的窑口,均为出口外销的民窑产品”。亦有超180件/套金器出水,重量达2449.81克,器形有腰带、项链、戒指、手镯、耳环、缠等六类。除此之外,还包括大量钱币、丝绸和部分银铜锡、竹木漆器及动植物遗存等。

3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整体打捞法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是此次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的唯一水下考古项目,也是继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和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之后,我国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此前,广东汕头“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曾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首个入选该奖项的水下考古项目。

从1987年发现古船,到2007年整体打捞,2014年全面发掘保护,再到2019年船舱内文物挖掘完毕,“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它采用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整体打捞方法,使用巨型钢沉箱将800多年前的南宋古沉船从海底整体打捞上岸,于2007年成功移入位于阳江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保存。2014年,“南海I号”开启沉船保护发掘,至2019年8月,完成船舱内文物的清理工作。

4

预计2021年完成考古发掘

据日前新华社公开消息,目前“南海I号”考古发掘进入最后阶段,文物清理从船体内侧转向外侧,预计将于2021年正式完成考古发掘。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崔勇介绍,由于“南海I号”采用的是前所未有的整体打捞方式,对船体的考古发掘过程,也是在验证这一打捞方式是否成功。2019年对船舱内部清理完成,发现了完整的船底,没有因为整体打捞受到破坏,因此才可以确定整体打捞从方案到实施是成功的。

目前,考古发掘工作转向对船体外侧文物和淤泥的清理,预计将于2021年完成。

该项目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此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六个考古发掘项目(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高明古椰贝丘遗址、“南澳I号”明代沉船遗址、郁南磨刀山遗址、深圳屋背岭发掘、英德青塘遗址发掘),均获评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链接

粤博“大海道”展览荣获年度“推介优胜奖”

近日,收藏周刊记者从广东省博物馆获悉,由该馆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这也是广东省博物馆连续七年在此评选中获奖。

2019年5月18日至8月25日,《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这是“南海I号”考古成果的全方位展示,众多精美的出水文物第一次呈现在世人眼前。展览筹备历时三载,策展专家六赴考古现场,从18万件沉船文物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展品。展览开幕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三个月的展期里有超过40万观众前来体验这场“南宋海上丝绸之路”恢弘壮阔的旅程。

(本版相关图文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新华社,广东省博物馆,“南海I号”考古队《来自“南海I号”考古队的报告》,张澜《“南海一号”的时空之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