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蒙娜丽莎》与北宋山水画的韵味
日期:[2020-05-31]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刘淑惠 杨贵妃的微笑

■刘淑惠 青年学者

前不久在《新快报》收藏周刊看到一篇关于蒙娜丽莎与北宋山水画对比的研究报道,这为我曾经创作的《杨贵妃的微笑》提供了更多的启发材料,我的作品以杨贵妃为人物形象,平面化的造型,将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置于背景,尝试拿北宋的山水画和《蒙娜丽莎》背景中的风景进行对比研究,作品面世后,得到了行内认可,获得了当年广东省青年美展的三等奖。

为什么是杨贵妃和蒙娜丽莎?无论是人物身世还是社会影响力,在我看来,她们都是谜一样的女子,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代表,让人不断有探索的欲望。《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西方肖像画的基本格式,我的《杨贵妃的微笑》就参考了这种格式,而蒙娜丽莎身后的风景有山有水有桥,这种构图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感觉有相似之处,而且画中那种氤氲的气氛,晕涂和渐隐的手法都和国画有相像之处,将《溪山行旅图》和《蒙娜丽莎》放在一起,是因为《溪山行旅图》也是一幅充满着神秘感,需要我们去不断研究和挖掘的作品。

作品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起铅笔稿阶段,我一开始就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对山水图像上的思索,仔细对比《溪山行旅图》和《蒙娜丽莎》的风景图例,两者都没有采用焦点透视,画面中的流水都呈现出S形的流动势态,山水幽深茫茫,更能看到它们不受视域限制和不讲光影效果的写意情趣,在构图上,我特意把人物上方的空间加大一倍,在远景处一座雄浑的北方峭壁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的上半部分,峭壁深邃如墨色的沟壑中一道溪水流向杨贵妃,并与近景中的溪流远远相连。贯通整个画面的气道,运用夸张的比例,正中的构图,烘托人物气质的同时,开阔的视野也让简单的人物画变得大气磅礴。

美术史学者苏立文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一书中称:“达芬奇作品《岩间圣母》和《蒙娜丽莎》背景中的云雾朦胧的悬崖,与某些北宋山水画,特别是郭熙的山水画,具有相似的韵味甚至形式。”对此,不难理解,北宋的郭熙是山水画实践与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林泉高致》提出的“三远”理论,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发展方向,至今它还是我国山水画构图思想的灵魂。“三远”为高远、深远、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而蒙娜丽莎身后缥缈的变幻景色,正好就能找到高远的清明色,深远的重晦色,平远有明有晦的色彩,这种青绿色的风景有种中国水墨山水的韵味,中西绘画图式系统就像两种艺术观念,把观念注入山水形质之中使其得以延伸,画家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不受时空限制的写意情趣,这两种艺术观念不谋而合,使中西方艺术又有了一个可以会通之处。

早期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画面中天空部分很少,水的部分很大,显示了“以形媚道”。“水”在中国山水画构图中很受重视,再看达芬奇风景画中的“S”形构图与山水画中的“之”字形构图高度相似,两者均富于变化却连贯流畅,给人强烈的节奏韵律感。它能把观赏者的视线引向无限的远方,产生无尽的纵深空间。将天色作为水色的依附,即所谓的“天水一色”,产生“平远”冲融而缥缈的效果。

从世界美术史经典作品中吸收借鉴,注重传统与中国特色的凸显;一幅画不管内容如何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形式并不是简单而直白的置陈布势,关键在于形式背后的文化依托和精神体验。(作者供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