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岭南草木繁盛,可悦目可疗身 来看看这些画家“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日期:[2020-06-07]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叶其嘉 鹤草

■张森霖 橘红树

■彭国强 万寿菊

■张铁威 竹笋

■何婉薇 佛手

■卢彦汛 木芙蓉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公元919年,南汉开国皇帝刘岩,于今日广州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引天然清池,建皇家园林,遍植岭南本草,于蘅芷清芬之间,追天地永寿奥义。这座沙洲,获名“药洲”。自此,“药洲春晓”予羊城再添一景。

千年之后,有粤地丹青妙手,集众家之长,融罕见之默契,启动药洲春晓的纸上重现,是为《岭南中草药图谱长卷》。岭南草木繁盛,可悦目,可疗身。

日前,于“一画院”之清幽画室之中,首批近十位艺术家,赏雨品茗完毕,灵感涌动之时,偌大画布之上,扶桑鹤草渐次盛开,佛手的温润与万寿菊之苍劲以暖色同给人提振,而橘红笋绿,掩不住的是对故土和旧人的怀念。

名家荟萃,诗意气质

《岭南中草药图谱长卷》由新快报《收藏周刊》和广州书画名家促进会、十香园草堂、梅社共同发起,致力于现岭南本土的草药风物特色、为中华药典存史料研究,并追“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的诗意气质,名家荟萃,自启动之日起便广受各方关注。

日前,广州市美协副主席刘思东在“一画院”向记者介绍,经前期积极准备,且已成功试画一卷初稿,天时地利人和下,正式绘制工作“自今日始”。画室整面墙上,其亲手覆盖雪白纸张,随后便是各位画家的笔下生花。

叶其嘉独爱美人蕉与鹤草。鹤草花序长,形似玉指、色若娇粉,身后两株美人蕉则一反柔弱,大片墨色渲染枝叶,于前后对比中,显出参差和层次来。作为新水乡画的开拓者和探索者,叶其嘉对隔岸新雨绿荫人家的描绘和体感自是得心应手,他强调,此次长卷与他日常创作的不同,是草木变为主体,不再为场景的映衬,所以他在笔法上有所调整。他同时表示植物风姿从其脑海中自然流露,也是多年写生的赋予,而写生之于创作意义非凡,“有时候,我觉得写生真的就是创作,不单眼前有所见,还会心中有所想象、往日有积淀挂念,一并的印象同时诉诸笔端,如此成就的写生,是和简单记录眼前物事的写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而在何婉薇笔下呈现的,则是她常置家中的佛手映像。佛手,又名佛手柑、五指香橼,药理上能助益呼吸和消化系统,观赏上因状如拈花掬月之手而自古来备受案头青睐。何婉薇介绍,邂逅一株佛手,观赏和陪伴其从青葱、金黄至枯萎而芳香渐溢的过程,是充满美感的生活体验。“倘若配上良瓷以盛,则更为雅致。”于是,她画下青花为碟、为映衬,其上是正处鼎盛的一株佛手,墨色勾勒里的淡黄,生动。如何使画面更加生动?她透露,背景的处理尤为重要,以淡、以虚笔为主的描绘,同时和主题刻意避免笔画上的连接,将产生明显的立体层次。

生于乡野,文质彬彬

卢彦汛和彭国强两位,作画的细致和专注尤令人瞩目。朱瑾花和木芙蓉,卢彦汛所绘,也是他常见常念之物。朱瑾便是扶桑,“是,路边常见,从前我们不是都曾试过摘下它的花冠,去尝那一点点的蜜?”埋首创作的卢彦汛言辞不多,层层叠加的色彩在水性弥漫中以渐变凸显了花瓣的厚重和体积,而浅色的点缀给予了花心向上生长的光亮。提及木芙蓉,卢先生认真简要地和笔者探讨了一番《红楼梦》里的文化意向,大抵,晴雯是那木芙蓉,而黛玉是水芙蓉罢。

彭国强所绘万寿菊,重瓣,与其为长卷所作之扇面一道,却又另有一番别致,和别的兴冲冲的南国花卉相比,显出的是瘦月清霜的倔强,半丛浅淡半丛深,密处极密,疏朗处当可策马奔腾。

而关于张铁威的苦笋和张森霖的橘红,两者皆选自画家最熟识的植物,也是伴随其生活和创作经年的有情物。长于乡间林下,“笋分两种,有甜的,而苦者,可以降火、入药”,张铁威说起此山珍确实如数家珍,“画下我最熟悉的竹和竹笋,还有许多的草药,那些草药也许对于当地人,真实效果和心理效果远胜城市里的当代医学”,也许是水土对当地生灵的庇护吧。

两者的创作,观之均比工笔更为写意、比写意更为严谨,墨色相渗,分明是乡野之物,却从中透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君子之意来。

长卷创作,越发默契

长卷创作不易,刘思东和姚涯屏坦承,在纷繁绵延的画面中,既要保留画家独特感受和眼光,又要形成统一浑然的风格,对于创作者和组织者而言,都是一项极度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自“客家山居图卷”“新羊城八景图卷”“松山湖长卷”“南国商都长卷”等系列创作推出以来,参与的艺术家,在不断的探索和磨合之中,越来越有默契,配合越发顺畅,“这种大型的集体的长卷创作,能配合默契、佳作频出,在全国范围而言,都是很少见的”。

“一画院”院长周建明表示,《岭南中草药图谱长卷》的绘制,既有史料价值,更有艺术价值,中草药的魅力应更深入民众,更广为宣传。

据悉,此次创作除了长卷,还有其他别具心思的创作体裁。每位画家将在葫芦形的扇面上,绘制出自己于长卷上所体现的本草,并辅以名称和功效,既是赏心悦目的小品佳作,也是推广本草文化的精美名片。

这些画家的葫芦里,“装的可都是好药”。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