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4期免息引领618信用支付新潮流 四强“血战方酣”,消费者大薅羊毛
日期:[2020-06-09]  版次:[A15]   版名:[财眼]   字体:【

6月5日,创业失败转而干起了直播带货的罗永浩,亲身示范如何薅电商购物节的“羊毛”时,吸引了大批新老粉丝蜂拥而进直播间。老罗在直播中搞笑开场,戴口罩剪羊毛,随即才揭秘自己首个直播推销的服务类产品——京东金融App上的24期免息商品抢购。

能得到老罗的“交朋友”式推荐,京东金融今年618的信用支付举措,在当下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的分期免息活动中,自有过人之处。事实上,这次的京东金融24期分期免息活动,无论从参与的品类数量、类别之多,消费场景之宽广,平台与合作伙伴促消费振经济的决心之大,在行业都是无出其右的。而在消费者而言,用老罗的话来说,24期免息相当于直接“从毛薅到肉”, 让消费者“平均节省300元以上”!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

24期免息为何成了今年618标配?

2020年618购物档被视为后疫情时代的首个全民购物节,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又能为品牌创造业务增量,非常考验平台的智慧。

在扫描了一圈今年各大平台的618购物优惠措施后,记者惊奇地发现,“24期免息”似乎成为了电商节的标配。像京东金融App就开辟了最高24期分期的全场免息会场,任天堂、大疆无人机、松下智能马桶盖等多款爆款产品均可享受24期分期免息的超值活动。苏宁支付也喊出,“心仪的商品不用等,先使用后付款,0手续费,最长2年还款期。”

对信用贷款方来说,期数越多,违约风险越高,成本越大,更何况现在直接免息,等于先白用两年了。

以某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买一台价值15000元的高端笔记本来计算,24期的手续费费率为15.6% ,第一期还款=15000/24+15000×15.6%=1965,后23期每期还款=15000/24=625。现在用户不单不用给利息、手续费,还把月支出压到了千元以内。

有第三方支付内部人士表示,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平台鉴于疫情对用户消费能力造成冲击,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做出的补贴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下沉低线市场拉动内销,毕竟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

免息免手续费、打通线上线下的信用支付才是好支付

需要指出的是,24期免息分期看似成为电商节标配,其实相同的形式下,用户体验仍可能千差万别。简单来说,这项服务覆盖的商品品类、品牌、人群、场景,以及延展性等方面,都会高下立见。

用户只要打开京东金融App首页,登录“0首付 最高享24期免息”活动页面,就可看见从八千多的手机、一千多的化妆品,再到十多块的玩具、几块钱的小物件,都已打上免息标签,覆盖数码、生活、小家电等多个领域,多款“爆款”。

相比之下,一些电商平台的24期免息服务只限于极少数商品,或者专挑一些冷门品类来提供,其补贴用户的诚意可疑。

除此之外,京东金融今年再有创新,不但与包括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等线下商业场景联动,还与多点、嘀嗒、网易云、迅雷、爱奇艺等外部伙伴合作,让京东白条分期服务打通线上与线下,真正做到京东体系内外部联动,共同促进消费增长。

信用支付江湖四国杀,谁人叱咤谁自雄

在今年热闹的电商618大促吆喝之下,暗流涌动着一场信用支付的战争。

早期有白条、蚂蚁花呗等信用支付产品。5月29日,美团对外宣布:吃喝玩乐也可以“本月买,下月付”了。再往前,微信也在3月底被曝向部分用户开放“分付”,格局颇有四国杀之势。

不难看出,参与这场信用支付战争的,都称得上行业的头部玩家,相互之间资源禀赋不同,起步也有早有迟。

上述第三方支付人士指出,消费金融业务背后,往往有着强黏性消费场景、高频消费支付跳接的联结关系。这场信用支付的战争,本质上是生态圈的竞争,谁具备场景、用户、风控、运营等综合能力优势,谁就能在这场战争中更具竞争力且持续发力。

若据此分析,开创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先河的京东金融似乎占据着一定的先发优势,之后才是蚂蚁、腾讯等巨头。

首先,信用支付核心离不开用户的高频、高客单价支付交易场景,京东自身体系本身兼具这几个优势。同时此类场景用户的笔均消费金额相对较高,有更强的意愿和习惯去选择使用信用支付,这为白条服务拓展提供了基石。

其次,信用支付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控,此种能力的构建需要长期的业务积淀。京东金融自2014年就在业内率先推出白条并构建风控体系,实现AI模型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具备多年业务积淀和数字科技支撑的风控优势。

在这些优势基础上,京东信用支付服务近年来一方面不断对外拓展场景,深耕零售、出行、生活场景领域;同时也逐步将此前积累的用户洞察、风险管理、运营能力等对外输出,携手各方大力拓展信用卡用户人群的信用支付习惯,截至目前已经携手40余家银行发行了1300多万张联名信用卡。

信用支付战至中场,谁能笑到最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