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丙寅变法,色彩,色彩!
日期:[2020-06-14]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松涛图 38×41cm 1996年

■丰收赞歌(合作) 套色木刻 109×90cm 1979年

■临陈洪绶花卉 79×84cm 1991年

■欲佩三尺剑,独弹一张琴

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谈赖老艺术人生:丙寅变法,色彩,色彩!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赖少其回到广州,更爱画花了,那些春夏秋冬轮番更迭上场的颜色,绽放在花城的大街小巷,也绽放在他的画纸之上。

“我常常陪他到苗圃、到华南植物园写生,回来后在家里上色,他就说,用这么鲜艳的色彩,效果更好”,赖少其艺术馆馆长于在海,在采访中这样回忆。

“色彩!”他说,“还是色彩!”

“赖老丙寅变法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色彩的变化。在赖少其先生的创作期间,中西结合的理念是始终围绕在一起的,这是他艺术上最关键的一点。”于在海说。

1

接触黄宾虹后自觉“应从头学起”

收藏周刊:于先生您好。今天,我们如何理解赖少其先生的“木石精神”?

于在海:“木石精神”语出1935年6月29日鲁迅写给赖少其的信,“木石斋”也成为赖老的画室名。鲁迅在信中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奋斗不息的思想理念、坚持革命的独特经历、书画创作的丰富内涵、对文化事业的崇高品德,这些可统称为赖老的“木石精神”。

收藏周刊:从资料来看,赖少其的学养以新文化和徽文化为传统根基,那我们今天看到他绘画的这种现代性,从何而来?如何理解他作品尤其是山水画中的现代性?

于在海:赖老的人生经历、他所接触的人物,给他的艺术积累了丰富元素。早期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习的便是素描、油画、色彩;二三十年代就曾就苏联、日本、法国等的版画发表评论文章。其班主任李桦自日本归来,注重学生对国外的研究和吸收。

他对传统的吸收,从上海开始。解放以后,赖老在创建上海中国画院等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海派大家,对中国传统有了新的认识。

收藏周刊:您如何看待黄宾虹之于赖先生艺术流变的影响?

于在海:在与黄宾虹的接触之中,赖老开始认识中国画,开始对中国画艺术有了感受。从介入“华东美协”相关工作开始接触艺术大家,是赖老与国画的真正结缘。1949年以后,最早弘扬黄宾虹艺术的也是赖少其,他以艺术家的敏锐眼光看到黄宾虹的卓越。两人经常像朋友一样聊天,黄宾虹常在交谈中给赖少其谈他本人的艺术观点、思想和人生经历。赖少其在他写的那篇很有名的《读黄宾虹论渐江》中说,“我学了黄宾虹论渐江之后,感到自己还在初学阶段,我虽自年近古稀,还应从头学起。”

他的学习路径与黄宾虹极为相似,却又有不同。他忠实地画黄山,也是“画从黄山出”;学黄宾虹画笔但从不仿其画,正在这“似与不似之间”,继承了黄宾虹艺术的精髓。

而后,在安徽期间,他进一步接受了古代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遗产精华。于20世纪60年代初即充分运用新安画派的干笔焦墨技法,注重将新安画派、黄宾虹的笔墨传统章法,与自己的创作风格相融合。不仅如此,他还临习唐寅(伯虎)、龚贤(半千)的多幅原作,研究他们伟峻沉雄、清逸萧散的构图气势。

2

到广东以后完全形成了自己作品的特色

收藏周刊:从早期的干笔焦墨,到八十之后的“水色浑溶”,您觉得促成这一转变的最大原因是什么?晚年回到广州的经历,对其创作产生什么影响?

于在海:赖老于1986年回到广州,进行丙寅变法。他毫不自满,他认同传统中有好东西,但要体现时代,还是感觉缺少一种色彩。传统黑墨似太单调。他早期学西画,对色彩有独到理解,特别是后来我陪他到法国、美国、日本办展参观,发现他对印象派特别感兴趣。依托于国画传统,他自动在色彩上加以变化。

收藏周刊:色彩的变化从何而来?

于在海:就是把传统的水墨技艺和西方色彩的优势元素,糅合在一起,这就是他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丙寅变法。

收藏周刊:丙寅变法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

于在海: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色彩的变化。到了广东以后,他的色彩更加丰富。

收藏周刊:与广州密切相关?

于在海:对,和当时形势有关系,改革开放,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花城繁花似锦。我常常陪他到植物园写生,迥异于北方灰突突的冬天,广州春夏秋冬到处都有色彩,所以,过去的传统表现手法已经不能表达他内心的情感。西方色彩的融入,形成了他后期作品的丰富层次。到广东以后,他完全形成了自己作品的特色。

3

没有重复性

没有功利性

收藏周刊:赖老艺术思想的深处,有很强的西方艺术元素在里头。

于在海:是的。因为最早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的就是西画,青年时代的这段经历,在他脑海里有深刻烙印。你要注意,在赖少其先生的创作期间,中西结合的理念是始终围绕在一起的。

譬如我们看赖老的“新徽派版画”,为什么当年能造成这么轰动的效果?还是色彩,还是色彩。色彩这种元素就是西方的东西。中西融合,是赖老艺术上最关键的一个特点。

到广东以后,我陪他画画,他在起草的时候,是用干笔焦墨的方式,但在作画的中间,他开始上色,上色的过程就是把西方的色彩糅合进去。什么叫丙寅变法,就是把传统焦墨的画法技法和西方色彩糅合在一起,创作一种新作品,达至中西融合。

他从安徽到了广东,自发地感觉要寻求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我们看他笔下的深圳图书馆、白云山,以浓郁的色彩表现新颖的建筑,是全新的结合。到广东以后他创作了很多花卉,我陪着他到苗圃、到华南植物园写生,花卉写生本就是西方的技艺。回来后在家里上色,他就说,“用这么鲜艳的色彩,效果更好”。

收藏周刊:始终走得很前。

于在海:他总不认为自己是很传统的东西,他的观点就是要继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所以他的角度比不少艺术家起点要高,视野更加开阔,站得更加高点。他不过度追求自己一定要有个什么风格什么东西,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理念、创新的想法和艺术效果。我觉得这个很不容易,现在很多画家千篇一律,左一棵树、右一棵树、上一座山、下一座山。你看赖老的作品,没有重复性。语言没有重复性,想法没有功利性。我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追求良好的观看效果。

收藏周刊:赖老回到广州后的生活,侧重都在哪里?

于在海:基本也都是以绘画创作为主,还有一些文化活动,包括黄宾虹研究。

收藏周刊:他如何看待关山月、黎雄才等先生的创作?

于在海:关山月先生和黎雄才先生都是岭南画派代表人物。赖老有几十年不在广东。他曾说,回到广州以后,我就做自己的创作。他对人很好。他写过一副对联,“欲佩三尺剑,独弹一张琴”。赖老交往各界,为人随和,譬如关山月先生的展览和活动,他都有参加。他对中青年艺术工作者也非常关爱。

于在海简介

1946年生,1984年至1993年在安徽省政协和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担任赖少其秘书;2003年-2005年,筹建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2006年至今担任馆长,兼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副秘书长等。

从事赖少其革命经历和书画艺术的专项研究,策划的赖少其及有关专题展13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目录及重点项目,并4次荣获部奖。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