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 联手帮扶跑项目 抱团作战谋发展(2)
日期:[2020-06-24]  版次:[T23]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6月17日,两区工作组余石贵组长(戴口罩者)会同中洲镇张增楚书记(中间)到冷坑镇岗脚村商品鹅养殖基地考察交流,了解商品鹅养殖情况。

创新奖补激励 贫困户创出惊人就业价值

怀集工业园是中山火炬区帮扶怀集县8个村的写照,更是这些帮扶村立足长效发展的保障。余石贵认为,以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脱贫,是中山火炬区为帮扶家庭筑牢稳定收入的“实招”。“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主人翁,只要勤劳发奋,定能有底气地发展。”

但就业帮扶要见成效,还需帮到点上。余石贵发现,有不少贫困户认为,自己的年均可支配收入达标,就等于脱贫,实在是误区。“随着最低收入标准逐年升高,贫困线也在不断调整,若跟不上,很容易会返贫。”

为此,中山火炬区与中洲镇、冷坑镇沟通,决定用“杠杆”激发帮扶对象发展思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为此,工作队制定了《2019年贫困户务工奖补金发放方案》,发放“阶梯式”奖补:“比如方案规定,对于3万元以下的年收入按6%发放奖补、若年收入达到3万-5万元之间,按8%发放奖补,若年收入超过5万元,则发放10%奖励补助。”

据悉,帮扶对象一旦签到合法劳动合同,取得社保证明,还能再奖励1000元。为此,余石贵和各驻村工作队非常鼓励帮扶对象到工业园以及珠三角地区务工,走出家门口谋出路。

“此举虽然是新尝试,却已得到怀集县委县政府认可。当地正向全县各帮扶村推广这种阶梯式奖补。”余石贵说。据统计,在 8个村,参与奖补务工的一般农家就业人数 328人、贫困户 239户。至今,火炬区发放的奖补资金总计 573582元,而受奖补激励的劳动人员,已为社会创造了 8080967元的就业收入,可谓四两拨千斤。

巧妙盘活资源 助力乡村抱团发展产业

造血式帮扶脱贫,是中山一直以来坚定不移的方针。一个岗位可以带动脱贫,一个产业项目就能带动村集体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和稳定脱贫。

当1800只绒毛萌松的小鹅苗从郁南移居到肇庆怀集的岗脚村立体生态养殖基地之际,一种名为“抱团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宣告正式面世。而共同照顾这批“扶贫鹅”并共享养殖收益,更成为了近一年怀集县岗脚村、团结村、楼边村三条村的新常态。

中山火炬区工作队的总队长余石贵发现,缺乏自由的乡村和帮扶对象选择单打独斗,还是拧成一股绳的抱团取暖,其结果会截然不同。为此,他和部分帮扶村探索出了一种抱团取暖的发展模式,以求在产业扶贫中谋变。

在冷坑镇的岗脚村,大家都在关注该村绿色环保生态立体养殖基地的转型升级。冷坑镇的团结村、楼边村,因为人口“空心化”,还缺资源,缺场地等因素制约,一直为发展农业产业绞尽脑汁。去年,余石贵和岗脚村、团结村、楼边村三位书记一起研讨,最后促成3村一同出钱出资源,合作壮大一个产业,辐射三个村。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岗脚村驻村工作队和该村党总支部共同主导,以楼边村和团结村从产业扶贫专项基金中各出资22.5万元、岗脚村出资30万元的模式,投入到原有的绿色环保生态立体养殖基地,改造养殖设备。与此同时,还引进了郁南一家龙头养殖企业管理基地,进行技术支持,并对接销路,保价、保收产品。

随着新冠疫情淡去,岗脚村迎来第一批鹅宝宝。该村第一书记颜卫东和另外两村的中山驻村书记都当起了“鹅爸”,参与着场地清洗、给鹅苗喂水,不眠不休地帮助鹅苗度过了16天的适应期。

“这批鹅苗使得3个贫困村结成了命运共同体,鹅苗虽小,却意义非凡。”看着绒毛萌松的小鹅苗,颜卫东眼里满是珍惜。根据养殖协定,随着这1800只鹅苗长大到70天之后,合作公司就会进行保价回收;待养殖工作成熟,三个村可以扩大规模养殖,每年可增加保底收益约 6万元以上。

颜卫东告诉新快报记者,受到村与村之间的抱团模式启发,有不少帮扶对象也正在参照这种模式,共同步向小康呢!泰东村的罗石生就是其中一位。通过经营村扶贫产业脱贫之后,罗石生以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带领数名贫困乡亲到产业基地帮忙打理“岭头三鸟”品牌养殖,实现共同增收。

扶智切断穷根 照亮乡村未来

据统计,中山火炬区驻村工作队累计对8村的农业产业项目投入自筹资金324.9万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23个,当中,722名有劳动力的帮扶对象,在项目效益分配带动下取得增收。

迄今为止,岗脚村马岗鹅、泰东村岭头鸡、中洲镇怀宝水培蔬菜、朗照翠鸭、朗照黄金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不断壮大发展,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为帮扶村发展一村一品添砖加瓦,更使得各村集体经济明显增收。其中岗脚村、泰东村和中心村,集体收入均实现了11万元以上,为贫困村出列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以来,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时期,随着“两不愁三保障”“八有”指标的落实,帮扶村最后9户危房改造任务均于2019年底前完成;义务教育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饮用水安全等保障工作完成率均为100%,帮扶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爱二村为13100元、最高的岗脚村为19270元,各村均已达到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春秋轮换,如今再走进8条贫困村,当年的落后景象几乎绝迹,换来的是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一排排新安装的路灯。宁静的小村里,绿树成荫的景致,花繁叶茂的田园风光,都映衬着8条村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

如果说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让贫困户和乡村“造血”重生,那么中山火炬区工作队的“扶智”助学行动,便是“斩穷根”,切断贫穷代际传播。

“在热心公益中山企业家的援助下,许多学校旧貌换新颜。原本舍近求远、想方设法去更好环境学校的学生,也陆陆续续回流了。”鱼藤村的一名中学教师如是告诉新快报记者。

原来,扶贫工作队发挥党建优势,联动火炬区多个单位党支部和发动民间组织开展扶贫济困及助教奖学活动,不仅向多个村小学捐赠教学器材、学习用品,还利用自筹资金或发动爱心企业、慈善机构捐助成立了岗脚、泰东等6个助学会,帮助寒门学子上大学。如今,有相当一批寒门学子已经学满归来,他们也将成为家中顶梁柱。

不久前,岗脚村的男孩倪佳仁考上上海电力大学研究生,入学在即,他将一面写着“精准扶贫结硕果 热心助学献温情”送到帮扶过他的颜卫东书记手上。“感恩之情有千言万语。如今我即将入学,我会带着寄望努力学习,决不辜负曾经帮助过我的扶贫干部。”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