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因地制宜创新农业产业园管理模式 为贫困村加上防止返贫“保险锁” 贫困户成长为致富带头人(1)
日期:[2020-06-24]  版次:[T14]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广州发展集团对口精准扶贫村投资光伏项目举行签约仪式。

■广州发展集团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在西江村农户(贫困户)中推广无花果种植,积极打造“一村一品”。

■广州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伍竹林到西江村农业产业园检查大棚种植的无花果和百香果情况,深入帮扶项目调研,指导解决存在问题。

■广州发展集团帮扶斜磅村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环境,打造看坪、下元福和横山连片旅游特色村,“带红”了千年银杏古村景观带。

■村民正在大田村水晶梨扶贫基地精心耕作,广州发展集团引种的水晶梨将在夏天迎来丰收。

■2016-2018年广东省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广州发展集团驻斜磅村工作队队长林高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激发村干部活力。

广州发展集团对口帮扶连州市斜磅、西江、大田三村,四年来“输血”又“造血”

累计投入1413万元帮扶三村322名贫困人口脱贫

倾力帮扶,最终铸就高质量的脱贫成效。四年扶贫,广州发展集团为帮扶村梳理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产业管理模式,还通过荣获2016-2018年广东省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的驻村干部林高扬,树典型、立榜样,激发村干部活力。与此同时,集团党委、纪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以自查自纠、审计整改等方式方法推动项目落实和机制完善,助推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截至2019年底,广州发展集团累计投入精准扶贫资金1413万元,推动斜磅村、西江村、大田村3个贫困村、131户贫困户、32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八有”标准全部达标,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000元,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000元。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图片: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仲夏蝉鸣,一条“古树长廊”贯穿连州市西江镇斜磅村的看坪、下元福和横山。宽敞平整的绿道、沿途散落的千年银杏古树的树叶、通透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无一不吸引着游客到来,打卡美丽的粤北乡村。

驱车游走于连州市西江镇的斜磅、西江、大田三村,青山、碧水、古树、农家每一处都有新故事,见证着三个村的成长。

四年前,斜磅村、西江村、大田村并不是现在这样的面貌,那时农户各自经营,产业未兴;贫困户中老弱病残居多,劳动力不强;乡风古朴,然而活力不足,人居环境水平不高。

2016年5月,广州发展集团党委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对口帮扶斜磅村、西江村、大田村,不仅带去人力财力物力“输血”,还带去先进管理理念为贫困村“造血”。

关键词1

精准施策

建造高标准产业园 带动扶贫反哺乡村

西江发展农业产业园,“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字标语在苍翠的山头中格外显眼,500亩开阔视野土地上遍种10多个品种的果树果苗,在连州属于少见的大规模。此处正是西江村产业扶贫的“主心骨”。

西江村有优质的耕地,但农业产业不成规模、效益低下,与当地产业单一,缺管理、缺技术,小气候影响等不无关系。但2016年广州发展集团进驻西江村发现,更“致命”的是留守的大部分贫困劳动力内生发展动力远不及预想。

“从扶贫扶志,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要想办法,点燃村和户的活力。”为了突破这一发展瓶颈,扶贫工作队绞尽了脑汁。

通过精准识别,广州发展集团结合前两轮双到扶贫的经验教训,为西江村定下了“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产业带动反哺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方案。

发展产业,西江村有人支持,也有人顾虑,村委干部、扶贫工作队协同进村入户进行讲解和宣传,征得村民同意,完成土地流转,在茅坪开发500亩土地,规划打造高标准农业产业园。

“初期的茅坪更像荒山野岭,车马难上,人迹罕至,但却凝聚了群众的期望,产业园怎样建立?广州发展集团十分重视,通过招商引资、实地调研十多次,经严密考究,终决定采用与台资农业专业公司合作的方案,种植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的水果。”

让人动容的是,开发建设过程中,广州发展集团第一批驻村干部不惧眼前的千难万苦,充当了“拓荒者”的角色。通往茅坪只有羊肠小道,大家就身体力行长途跋涉到山顶探营,结合实际落实自筹资金和争取行业资金铺设了上山公路。山上季节性干旱,驻村工作队又积极对接政府高效节能灌溉示范项目,引水蓄水,节水滴灌,改善种植条件,完善基础设施,一步一脚印建起产业园。2017年3月,产业园正式落地运营。

今年6月,新快报记者走进产业园,眼前开阔的土地,整整齐齐的大棚,还有大棚内茁壮成长的百香果苗,处处显示欣欣向荣的景象。“产业园目前已种植了10多个品种的水果。”关键的是,依托产业带动,西江村的贫困人口正跟着“产业走”。

清晨八点,50岁的杨志坚如常巡林除草。他是贫困残疾户,妻子也疾病缠身,丧失劳动能力。前年,妻子生下了小女儿。当时,小婴儿嗷嗷待哺,家中余钱不足,愁煞老杨。如今,老杨已经是村里公益岗位的保洁员,但他更愿意一边做保洁,一边到产业园务工。“现在我有双份工资,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家里的难处已经解决了。去年年底收入达到脱贫标准,今年希望能更进一步。”阳光晒得他眯起了眼睛,喜悦转化为干劲。

天下无水穷之处,像老杨一样“翻身”的,还有村里其他52户贫困户,在产业项目的牵引和助力下逐步走出困顿。

与此同时,广州发展集团帮扶斜磅村、大田村,先后投建了60亩高山红雪桃基地、45亩水晶梨产业园也落地落实,进入2020年,两个项目种植的桃树、梨树都进入挂果收成阶段。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