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产业造血建机制 南海扶贫“见真章”(1)
日期:[2020-06-28]  版次:[A06]   版名:[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字体:【
■初夏,云浮市云安区庙山蔬菜基地绿意盎然,该基地种有150亩生姜。 通讯员供图

■云浮市云安区民乐村与温氏集团合作建设了产业项目——扶贫生态养殖小区。 通讯员供图

■洞美村全自动的饲料线、喂水线显示着现代鸡舍的智能化。 通讯员供图

■云浮罗定市泗纶镇的扶贫产业基地。  新快报记者 胡珊霞/摄

■民乐村村民刘革命已经脱贫,成为创业小老板。 新快报记者 胡珊霞/摄

佛山南海产业扶贫模式在云浮56个 贫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佛山南海在产业扶贫上久久为功,下“绣花”功夫。目前,这一产业扶贫模式已在云浮56个贫困村普通推广、开花结果,形成了有效的造血机制。

■新快报记者 胡珊霞 通讯员 陈镇寰

扶贫之路 1

荒废爆竹厂房建成养鸡基地

“南罗百香鸡”入选广东 “一村一品”

初夏时节,云浮罗定市太平镇洞美村内绿草丛生,绿树成荫。新快报记者一行走进佛山市南海区委办(区府办)对口帮扶的洞美村养鸡基地,看到一栋栋鸡舍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四五千只放养的走地鸡在山坡林地上休闲溜达、啄食嬉戏,只只毛色鲜亮、健壮精神。

这些走地鸡正是2019年入选广东省“一村一品”项目库的南罗百香鸡,前段时间还火了一把。全国人大代表李小兰为它们直播“带货”,赞其“皮脆肉滑、清爽美味”。直播短短4个多小时,800只南罗百香鸡被网友抢购一空。

这个生态养鸡基地的前身是荒废爆竹厂,如今托起了贫困户的致富梦。南海驻洞美村第一书记李俊杰告诉新快报记者,南罗百香鸡的“南罗”取自“南海帮扶罗定”。养殖基地是在南海区委办(区府办)的帮扶下,于2018年建成。洞美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规模化养殖,并且为贫困户发放百香鸡的鸡苗、饲料并提供技术帮助,同时与贫困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保证了贫困户的收入。

目前,洞美村养鸡基地建成70亩,共设4个散养区12个鸡舍,配备了自动喂水装置、风扇等设备。“近期计划再扩建120亩,扩大养殖规模,规模化经营更利于降低成本,提升品牌。”李俊杰称,整个扩建工程完成后会设有配料区、屠宰区、冷库,形成饲料供应→规模养殖→屠宰加工→线上线下销售→冷链配送为一体的的产业链条。

“不愁销路!鸡的品质好,客户相对稳定,主要销往珠三角和本地餐饮单位,以及南海的机关饭堂。”李俊杰自信地说,在他的推动下,南海区委办(区府办)每周都会采购百香鸡作为单位食堂的食材。南海已有近10家机关单位采购过百香鸡。此外,基地拥有两家门店,分设于罗定城区和南海大沥,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进一步打开销路。如今,百香鸡养殖基地每年可给村集体带来10万元净利润,可带动全村112户有劳力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一千多元。

扶贫之路 2

驻村书记变成了“种植专家”

庙山蔬菜基地实现高度市场化

驱车经过一段颠簸的路,新快报记者一行进入庙山村。庙山村是云浮市云安区最南端的一条村,与阳江阳春市河朗镇接壤,连通云浮至阳春的县道贯穿全村。在村口,巨大的海报赫然印着“我是庙山人,我们勤劳善良、通情达理、自强不息、互助共富”的口号,十六字箴言正是老村民、老党员们共同总结、选定的“庙山精神”。

庙山村第一书记曾劭俊告诉新快报记者,庙山村耕地少、人口多,为了实现脱贫目标,驻村工作队与庙山村委会一起组建了庙山农民合作社,集约了约150亩土地。全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共81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早期,该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建设“庙山蔬菜基地”,作为合作社的主要项目,把培养种植团队放在首位,以党员为核心组建种植团队,引入华农博士团队作为合作伙伴,对蔬菜基地开展技术指导、运营和销售服务。蔬菜基地的产品量大质优,且毗邻阳春市的漠阳江市场,蔬菜价格、供给与市场无缝接轨,吸引到市场的蔬菜批发商主动上门收购。预计今年合作社发放10万元分红给贫困户。

新快报记者在位于山脚下的庙山村蔬菜基地看到,基地装备有自动喷淋系统,开辟了机耕路,起垄的土地上覆盖薄薄一层的稻杆,生姜的青苗从稻杆间茁壮长出。“早期不断尝试,种过菜心、青瓜、豆角,后来发现茄瓜和生姜的效益很好。”曾劭俊说。

如今曾劭俊已成了“种植专家”,对农业经营经验娓娓道来:“给蔬菜打药前先看天气;知道什么菜长什么虫,给蔬菜打药的日子要与卖菜的日子相隔至少10天;种植的蔬菜品种选择适销对路、市场需求量较大、老百姓膳食常用的产品,不搞特殊化;摸清农产品的‘大小年’,不盲目跟风,否则难赚钱……”

“去年基地培养了一个种植能手,让他承包了40亩蔬菜基地,每天产出2500斤,种植茄瓜半年盈利10多万元。尝到甜头后,他在自己的村小组承包土地创业,算是培养了致富带头人。”曾劭俊说,如今,蔬菜基地租给一家公司运营,种有150亩生姜,每天有20多人劳作。贫困户不仅可以通过蔬菜基地分红获利,也可以到蔬菜基地务工并领取工资,增加脱贫保障。

扶贫之路 3

与龙头企业合作建养殖小区

吸引另外3个村推广该模式

在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民乐村的横冲山上搭建着3个颇具规模的鸡棚,这是民乐村与温氏集团合作的产业项目——扶贫生态养殖小区。

夏日炎炎,蝉鸣四起,走进养殖小区,新快报记者看到,水墙与风扇使鸡舍十分凉爽,一只只幼鸡正在啄食,鸡粪落在地上厚厚的谷壳垫料上,舍内没有异味。全自动的饲料线、喂水线显示着现代温氏鸡舍的智能化。棚内放着摇滚音乐,帮助鸡只生长,并使它们适应嘈杂环境。

“这种与龙头企业紧密联结的模式比较稳当、见效快。”民乐村驻村第一书记麦永然透露,以前该村产业空白,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投入115万元,与温氏集团合作,进行标准化建设,建成民乐村扶贫生态养殖小区。

目前,小区内肉鸡养殖面积1806平方米,年出栏肉鸡约7.02万只,预期年收益可达17.55万元。去年出栏两批鸡,直接带动82户贫困家庭受益,每户分红1000元。现在民乐村1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今年计划将养殖小区扩建为双层棚舍,养殖面积达5000平方米,这样养殖密度大、效率更高、收益更高。”麦永然表示,民乐村温氏养鸡场的成功,吸引了南海帮扶云安区白石镇的3条村也计划推广这个模式。

“现在月平均收入由4000元增至7000多元,生活无忧无虑了。”42岁的刘革命由贫困户转变为创业的小老板,有着强烈的幸福感。他告诉新快报记者,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拥有了一个70平方米的小铺,开办小卖部和碾米厂。扶贫工作队不仅帮他进行设计包装,还联系购销公司,解决大米销路问题。再加上入股鸡场和麻竹笋项目,他的家庭年收入由以前的3万多元增至去年的8万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