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唐代李昭道《龙舟竞渡图》 表现宫廷节日场面
日期:[2020-06-28]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端午]   字体:【
■王概 龙舟竞渡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 午瑞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李昭道 龙舟竞渡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王时敏 端午图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王时敏郎世宁均有端午题材作品传世

在古代绘画中,端午节相关题材的作品也并不鲜见,目前最早看到的书画作品可算是唐代画家李昭道的《龙舟竞渡图》页,此后也有北宋张择端的《西湖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页》等,明代则有郑重的《龙舟竞渡图》轴,清代相对存世作品较多,其中清四王之一王时敏就有多幅端午相关题材作品,还有王概以及西方来华画家郎世宁均有这类作品传世。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北宋《金明池争标图页》

表现龙舟竞标场景

根据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介绍,李昭道《龙舟竞渡图》页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端午节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北宋时期,也有记载张择端有两幅龙舟题材的作品传世,一幅是《西湖争标图》,可惜该图目前只有文字记录,画作在明代以后散失。而另一幅则是现藏天津博物馆的《金明池争标图页》,这幅作品曾经过明代安国、项元汴等鉴藏,而最后一位私人藏家是天津实业家张叔诚先生。不过,有研究称画中“张择端呈进”名款由于跟张择端的书法迥异,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款或是他人添加。

收藏周刊记者在天津博物馆官网看到了这幅《金明池争标图页》,上面介绍认为,作者在不足一尺见方的绢本上将周围约九里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人物悉数生动摹画下来,且画面呈现出开阔、疏朗的布局。由画面下部“池门”入园,以界画手法分别细致描绘了“临水殿”“宝津楼”“棂星门”“仙桥”“五殿”“奥屋”等主要建筑物。表现主题的龙舟竞标场景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其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船头各立军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桨手则奋力划棹,向前方标杆冲去。画面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仙桥”右下方的“水傀儡”“水秋千”“乐船”的描绘则将宋代的水上百戏表演呈现在观者面前。“临水殿”中皇帝赐宴群臣,共赏争标;池岸上百姓或观龙舟,或春游赏玩,或买卖交易……众多人物汇聚图上,虽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人物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

天津博物馆官网还显示,画中描绘的景物、活动与宋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记载基本吻合,因此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龙舟竞渡图》卷,清,王概

李天垠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撰文介绍,此卷由三段绘画组成,以江河为主线,渐渐展开端午时节赛龙舟的场面。画面用笔工细,场面宏大。几艘龙舟昂首翘尾,动感十足。船上人小如蚁,但奋力划桨之势尽显。在构图上,运用大片留白表现水天一色和浩渺的江河,给人以开阔的视野。而江中点缀的渔家小船及岸上人们争相观看的情景,又使画卷平添了几许情趣。

《午瑞图》轴,清, 郎世宁

汪亓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撰文介绍,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

尽管此图中郎世宁对静物的表现技法源自欧洲油画,然而其内容反映的却是蕴含华夏民族两千余年文化精髓的风俗。正是由于借助兼得中外、博取东西的折衷技巧与迎合中国皇帝趣味的题材择选,才使郎世宁成为深得雍正、乾隆两位帝王赏识、并且大加重用的西洋画家,他有为数不少的画作存世亦得益于此。

明代《龙舟竞渡图》轴

受唐代李昭道影响

端午题材在明代画家中并不多见,目前能品赏的则有画家郑重的《龙舟竞渡图》轴,画面款署:“千里郑重”;钤有清内府收藏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

据故宫博物院介绍,此图描绘的情景正是端午时节,中国南方地区的湖区景象。画面采用马远一角式构图,观看赛龙舟的老少人等集中在画面右下角的岸边,掩映于湖光树石之间,亦有人骑于树干枝头,以便获取更好的观赛角度。而画面大量的留白则形成了烟波浩渺的湖面,湖上四艘龙舟、一艘凤舟正在挥桨竞渡。远山若隐若现。整幅画面精致工丽而不失活泼,为风俗画的佳作。

作品风格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李昭道、李思训的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并在构图及运笔等细节方面吸取了时代特征,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清四王”鲜见花卉

王时敏多件表现端午

相比前代,清代在端午题材方面相对有不少作品传世。其中,“清四王”之一的王时敏尽管一直以山水著称,水墨花卉作品极少,但在有限的花卉作品中,却也有多件为端阳(又称端午)即景图。包括现藏广东省博物馆的《午瑞图》,现藏苏州博物馆的《端阳墨花图》还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端午图》。

从《午瑞图》的画风可看出,作者继承明代中期以来的写意水墨画传统,整个画面给人淡雅清新之感。创作这幅作品时,作者已踏入古稀之年,从画面用笔以及气韵来看,均反映其具有深厚学识和功力。

《端阳墨花图》中有自题“重五”即端午节。该画曾经吴湖帆鉴藏,吴湖帆曾在1945年在裱边右侧题跋云:“烟客奉常画端午墨花,余凡三见,皆作于丁酉,时年六十六岁。三本景物大同小异,惟此本多一铜壶,略异耳。此图下角有王撷庵印二,或三本皆为其儿子或孙而画,故款署西庐老人可证也。洁净如斯,更当珍赏。乙酉夏五月重装识于梅景书屋,吴湖帆。”

据吴湖帆题跋所言,他曾见过王时敏作于同一年(1657)的端午墨花三件,此画即为其中一件,由此可知王时敏所写水墨花卉多为应节而作。其中,《端午图》轴则是王时敏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民间习俗在端午节时将菖蒲、艾草编节,用以薰避蚊虫,因而菖蒲、艾草是端午节的代表物。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

此外,除了传世作品外,在各类著述中也记载王时敏的其他端午题材作品,例如在清代陆时化的《吴越所见书画录》中提到的《端阳景立轴》,庞元济在其《虚斋名画录》中亦著录一件《王烟客端午景图轴》,作者自题曰:“癸巳端阳戏墨,西庐老人。”可惜,这些作品均散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