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他们是筑梦者 也是追梦人(1)
日期:[2020-07-01]  版次:[A10]   版名:[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字体:【




蓝蓝的手机相册里,装着新农村壮阔的天地。广袤山野,葱绿农田,灿烂笑容……几百张图片,记录着兴宁市30多条牵手天河的贫困村,翻天覆地的改变。

大村村,往昔泥沼沟壑,而今阡陌皤然;羊岭村,一座现代化养鸽场,在荒山拔地而起……每一帧图片,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与梦想有关。

来自广州天河,扎根兴宁山村的他们,既是筑梦者,也是追梦人。

■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蓝蓝】

贴地而行的

“记忆大师”

蓝蓝要求广州市天河区驻兴宁扶贫工作组的每一位扶贫干部,入村扶贫,都要“贴地而行”。他说,一线扶贫干部,尤其是驻村第一书记,必须脚踏实地,说话做事即使离地一厘米,都是不踏实。

有过行伍生涯,又在天河区车陂、天河南、龙洞等街道锤炼过的蓝蓝,行事果敢、坚定,在兴宁市的脱贫攻坚战场上,他既是谋篇布局的指挥官,也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

他身体力行,用半个多月的时间跑遍44个广州市帮扶的省定贫困村,田间地头,调查摸底,将这些村的长处与不足,一一记在心里。

“有10多条村没有自己的产业,这怎么行?乡村振兴,需要有兴旺的产业支撑。”蓝蓝协力四方,一场“村村联动”的大棋局,在兴宁市悄然推演。对致富希望乳鸽品牌“陈小鸽”的熟悉程度,蓝蓝毫不逊色于董事长陈伟波。“养鸽子是门学问,让一对鸽子成为‘夫妻’可不容易……”从配种、孵化,到养殖、销售,他娓娓道来,说到效益产出后给贫困户的分红,他笑了。“你算算账,承包一个鸽棚,带两千对鸽子,每个月加上工资和奖补,收入有七八千。”他掰着手指,一项一项,账算得很细,那些精确到个位的数字,好像就印在他脑子里。

“不光是养殖基地,整个兴宁,由广州市帮扶的每条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蓝组长心里。”工作组成员任浩告诉记者,驻村的第一书记们一致公认,他们的蓝组长,是贴地而行的扶贫“记忆大师”。

【农仲林】

自掏腰包

引种致富菌菇的“老农”

大村村的黑皮鸡枞菌厂房建在山坡上,有1000多平方米,采用控光控温和立体化种植新技术,年产出效益接近300万元,大村村所有贫困户都知道,落户在山坳间的这间厂房,是保证他们稳定增收的扶贫产业。

但鸡枞菌迁居大村背后的故事,贫困户鲜有人知。运营鸡枞菌厂的四季美公司负责人刘苑红告诉记者,大村鸡枞菌的第一粒“种子”,破土在农仲林自掏腰包买回的菌包中,“引进高附加值现代化农业,是农副组长对大村发展扶贫产业的指导方向。”

农仲林始终认为,不具规模,没有标准的传统农业,很难承担扶贫重任。但用什么产业替代大村传统种植,需要详实调研和试验。全年底,经过反复比对,农仲林相中了在北方培育的鸡枞菌。为确保项目安全,他把宝贵的休息时间,都用到去花都、福建、湖南、广西等地参观学习,购买了30000个菌包开展试验,经历大棚种植、野外种植试验,再转入室内立体控温种植。

刘苑红记得,菌菇试种阶段,农仲林天天守在大村,“在菌包前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直勾勾地盯着土,像要把小菌菇盯出来。出菇那天,农仲林乐得像个小孩子。”

农仲林对鸡枞菌并非“独一份”的钟爱,由四季美公司联动兴宁6条贫困村出产的每一款农产品,都“分享”着这位天河驻兴宁扶贫工作组副组长的关爱,无花果、丝苗米、五黑鸡……每一款扶贫农特产,从选种、种植到加工、销售,农仲林都出谋划策,亲力亲为。田间地头、种植基地,忙碌的农户看见他,都会停下手里的活儿跟他打招呼,“老农来了!很晒,要戴草帽!”

【李俊勇】

重返兴宁扶贫

浑身干劲儿

时隔多年后的2019年5月,李俊勇作为天河区人社局派出的扶贫干部,再回兴宁。

“我参军入伍第一站就是兴宁,说起来兴宁可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的出发地。我是怀着回报故乡的初心和使命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心中满满的幸福感,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儿!”李俊勇说,能作为第一书记参与宁中镇鸭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深感荣耀。

今年春节期间,他带着家人回家探望体弱多病的老人,得知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展开,他大年初一就告别父母,带着妻女返回广州,并自费从广州购买了村里急需补给的100个口罩,于元月27日返回兴宁,迅即和村两委一道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元月29日上午,兴宁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赖伟强来到鸭桥村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对正在开展防控工作的李俊勇说:“关键时刻你回来了,为你的责任担当点赞!”

“下一步,我们要在村集体产业增收上下功夫,在防返贫上作文章,为持久脱贫打基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李俊勇说。

【冯国民】

“农干”书记

善研“农资”监管

冯国民是广州市天河区农业农村局派驻兴宁市石马镇洋门村的第一书记。2019年5月到任,从入村之初的忐忑到大局在胸的从容,他只用了一个月。

“我带着使命来,对洋门村脱贫攻坚怀有最美好的憧憬,但自己的能力和方法未经印证,所以很忐忑。”冯国民坦言,初来乍到,一切工作未及展开前,他最担心的是“辜负”,“如果做不出成绩,不能给贫困户带来更多益处,我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

洋门村在盆地边缘,比较偏僻,耕地稀缺,很难发展规模产业。幸运的是,上任扶贫干部培育的一项油茶产业项目,在冯国民入村不久后进入最后审订流程,需要由他承上启下,完成最后的工作。“连续几晚查阅资料,请教工作组领导,觉都睡不着。”他说,该项合约的签订,让他信心大增,加上连续一月爬山过坎走访贫困户,曾经的忐忑与不安被信心取代。

扎实稳进的工作换来令人瞩目的成效。记者了解到,目前洋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元,而曾经乏善可陈的村集体经济,腰包也日渐鼓了起来,“2016年是3000元,到去年底,已经达到20多万元。”冯国民说,自己是一位“农”干,对农业农村问题有特别的关注,“下一步,我们要制定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办法,让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成为防范返贫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